以引促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0期   作者: 刘雪莺
[导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渠道。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
        刘雪莺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浙江宁波,315000)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渠道。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
        所谓课堂的有效性,就是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在认知上,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感情上,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有效性的核心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应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导引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课堂上,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可以点燃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之火,让他们能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以下,我就从课堂中的“引”入手,粗浅地谈谈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策略。
一、课前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池春水,那么,作为教学过程第一步的导入就犹如那乍起的春风,精心的导入必然会吹起一池的春水,必然会吹起学生心中的热情,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为变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学习,搭建起桥梁。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入手。以下,仅介绍几种导入法:
1、巧用诗文名句导入
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恰倒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学生已有积累的)来导入新课,不但能很快地形成优美的意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用诗文名句来导入新课,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知识的舞台,从而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可以这样导入: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很多的诗人曾经用笔描绘春色,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人描绘春天的诗句。学生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韩愈的《初春小雨》等。大家背诵的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或两、三景物写春的。今天我们要学的朱自清先生的《春》,写春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有水、有草、有花、有鸟、有风、有雨等。
这个导入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以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作补充,使学生进入到自己参与创设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之中。
2、设置悬念导入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在导入时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种心理从而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悱”和“愤”的心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动他们的思维。
        如教《孔乙己》这样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命人的形象。鲁迅先生是运用了怎么样的手法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你就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就会注意到这几个问题,听课的时候也会有所注重。
        如教《愚公移山》可以这样导入:我先给大家提两个问题:A、在你前进的道路上,有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了你的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B、假如  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去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请大家讨论这两个问题。学生发表了针锋相对的看法后,老师接着说:我们古代就有一个人遇到了我们今天提出的问题,他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呢?让我们来读一读《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吧。
        3、历史故事导入
        故事,特别是一些历史故事,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乐于接受与接收。因此,用讲历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是一种比较好的导入方法。


        如教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用这样的故事引入:从前,北京城西南并没有卢沟桥,只有一个渡口。有一位姓卢的山西人就在渡口附近做生意,生意非常兴隆。一年秋天,他带着钱财搭乘田氏的摆渡船,准备回老家探望。不想,田氏见了卢氏的钱财,顿起歹心,将卢氏翻入河中淹死,将钱财据为己有,也做起生意来。第二年,田氏生了儿子。当他的儿子长到10岁的时候,每天要打他三个嘴巴,不打就哭闹不停。田氏非常苦恼,于是求教于一个修道成仙的老和尚。老和尚告诉他,这个孩子是卢氏转世的,在与你算帐。田氏一听,忙向老和尚喊救命。老和尚说:“救你不难,只要你把不义之财都拿出来,在这里修座桥就行了。”田氏听了老和尚的话,修了桥。修好了之后,他又向老和尚讨教起桥名。那和尚说:“你这是还姓卢的帐,我看就叫卢沟桥吧!”
        以这个典故导入,让学生了解了桥的特点,有受到了教育,同时又导入了新课。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是哪种方法,教师都应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好课文,提高课堂的效率打好基础。
二、课中
        有人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文本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文本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整篇文本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文本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就需要不断地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让它转动起来,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思深、思透,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从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在讨论“蒲公英是否是我童年时候最喜爱的花”这一问题的时候,当学生的思维限于一隅的时候,教师适时的引导和思维的点拨可以让学生拨开重雾见日出,了解自己思维的缺点。
        阅读材料是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这一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阅读理解是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的我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肯定他们的优点,更要适时地指出他们思维的不足的,进行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我们的角色是向导,导引是关键。教师就是让学生走进阅读材料,与阅读材料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阅读材料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导引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材料。教师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并主动积极地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获得启迪。另外,阅读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适当给予提示、点拨、导引。这次阅读教学中,对于这个问题,当有学生提出“从那时后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的时候,我抓住“从那时起”作文章,让学生抓住这个关键的信息,由节到段进行点拨引导,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认识深化,从而透彻地理解文章,完整地理解问题。阅读理解比较灵活,学生经验不足,以至于处理问题的时候犹豫不决,心理一紧张,考虑不周全,思维一混乱,就会有不少的学生对于阅读失去耐心与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于被动的状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当学生思考不全时要导引,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陷入模糊的时候更要积极导引,让他们走出困惑。
        如果把学生比作左岸,文本比作右岸,那么引导就是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让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扮演好这个角色吧。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