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业怀
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松龄路分校 2551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全面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其中美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一思维特点这也为美育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阅读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学习、重复和灌输,而应该根据阅读的内容确定美育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小学语文中的阅读篇目,包罗万象,内容极其丰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阔视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已经成为了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美育;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阅读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为教师进行美育提供了机会。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是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阅读所依托的文本材料丰富多彩,学生除了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之外,还能培养自己对美的认知和感受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模式僵化的问题,朗读、跟读、背诵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然而长久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机械的阅读教学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厌烦心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阅读训练,难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倾向。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严重影响了师生双方的情绪,也阻碍着阅读教学的有序进行。
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较为枯燥的事情,小学生识字较少,即使是简单的阅读材料对于他们来说也存在困难。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往往存在被动阅读的现象,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阅读,但是内心并没有建立与阅读材料的连结,受到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难以自行感受到阅读中文字的美感,因此很难对阅读提起兴趣。
3、忽视学生审美需求
忽略学生的需求是教学大忌,但是又似乎是每个教师都无法避免的问题。在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往往是最难达成的。外界评价教学成果时也更加关注诸如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多少个字的显性成果,因为美育无法用具体的指标进行衡量,所以更容易被忽视。明确的教学进度和沉重的教学压力让教师不堪重负,无法兼顾学生和学校的双重需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每个学生的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二、美育渗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1、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现美
在小学阶段,学生受其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的限制,审美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这也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基础,生活处处可以发现美的痕迹,如文体活动、娱乐项目等,但是阅读中的美不同于生活,生活中的美可以通过眼睛看到,而阅读中的美需要学生用心感受,因此在阅读中的审美教育格外重要。[1]例如在《四季》这一课中,让学生机械地阅读“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屏幕上播放春天万物复苏的视频,便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2、依托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
教材的编写过程极其严谨,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并不一定完全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美感,因此,寻找阅读材料与日常生活中的契合点,可以帮助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也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具有熟悉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进行阅读。[2]例如在《大小多少》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物品辅助教学,让每位同学带来一个苹果和一颗枣,用直观感受代替抽象思考,并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的韵律美。
3、进行适时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创造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阅读中的美,感受阅读中的美,但是在创造美这一方面,需要学生在丰富的阅读材料中积蓄力量,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和学到的知识结合,融会贯通,创造出美的作品。单纯的阅读并不能让审美教育达到最佳效果,教师抓住机会,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可以促使学生审美情趣得到升华。例如在学生学习《小书包》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如小卧室、小桌子等进行创造,并且把学生的作品通过家长群展示出来,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自信心。
结语:综上所述,美育是极为抽象的,但是在与语文阅读融合的过程中,只要掌握正确方法,美育便可以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是美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时机,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美育,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辟了新方向,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融合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高爱玲.新课程下传统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科技,2019(11).
[2]武占英.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J].汉字文化,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