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乐
无锡市东林中学 214000
摘要: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开东老师曾提出,语文教学应该讲究“三有”——即“有趣,有情,有理”。趣味与情理之外,一节精彩的语文课还需要诗意的烘染。通过导入营造氛围,利用问题的设置明确指向,最后在结语上匠心独运,让学生在诗意语文的海洋中尽情畅泳。
关键词:诗意语文;导入;设问;结语
苏派名师王开东在《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中所言,“教育需要的是引导、诱发,需要的是唤醒、激励。擦亮一双双对美孜孜以求的眼睛,唤醒一颗颗对文明怦然心动的心灵,回归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故乡。”[1]所以,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充分浸润文字和语言的魅力,欣赏语文之美。
如何上好一堂充满诗意的语文课?这需要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恰到好处的教学操作。笔者以《昆明的雨》课堂实录为例,从“导入”、“设问”、“结语”三个维度出发,浅谈诗意语文课堂的建构。
(一)导入:诗意的奠基
课堂的导入犹如一家店的门面,令人眼前一亮,才能使人产生一探究竟的兴趣。想要一节课充满诗意,那么这节课的导入就需要奠定诗意的基调——先声夺人,营造气氛,使得学生从课间的短暂躁动中迅速平和自身心理状态。以《昆明的雨》导入为例:
师:“秋天是个很适合旅游的季节,如果老师是个外地游客,请你向我介绍无锡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你会怎么介绍?”
(学生讲了无锡的基本概况、景点、美食等。)
师:“刚刚大家讲的都是无锡所特有的,它们已经刻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某一天当你离开无锡了,你会说我总忘不了无锡的 。想念一个地方,总是和这个地方独特的风物人情有关。不过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在写一个地方时,却说他想念这个地方的雨。雨是再寻常不过的气候现象,他为什么唯独难忘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去一探究竟。”
《昆明的雨》是笔者在参加优质课评比时所教授的课文,学生起初都很拘束,导入便需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淡而有味”,读起来意蕴悠长;该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领略汪老散文的语言之美,体会汪老文字背后的深厚情感,所以整个课堂的氛围应该是慢条斯理、充满诗意的。以拉家常的形式,让学生摆脱拘谨,畅所欲言,拨动起学生的故乡情怀,为赏读课文做好情绪渲染。
(二)设问:诗意的指向
问题的设置,是语文课堂的抓手,它串联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巧妙的设问,对于一节课而言,便是有条不紊地穿针引线,通过明确的指向性,将学生引入文本的深度解读与发散思考。
笔者在“昆明看雨”这个教学环节中,特意设计了指向诗意的问题。
(1)师:第10段讲了作者在小酒店喝酒的经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当时雨中有什么,让作者“走不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很快便找出了文中的关键点,雨中有几只鸡,不聒噪,连动物都能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友好;木香花被雨水淋湿,密匝匝的绿叶,数不清的白花,浓绿色和淡白色混搭在一起,显得明亮、丰满。此时课堂的诗意气氛开始悄然酝酿,学生们已然进入了状态。
在“寻美品情”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已经找出了昆明的雨中那些美好的人、事、物,笔者继续抛砖引玉,来引导学生挖掘作者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领略情感的诗意美。
(2)师:文章结尾,作者再次深情地喊道:我想念昆明的雨。汪曾祺想念昆明的雨,实际上想念的是什么?
生:想念昆明风土人情的美好,想念在昆明度过的岁月。
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整个课堂的诗意氛围达到最浓,师生共情的状态也恰到好处,学生能够自主地读出汪老蕴含文中的丰富情感,并且大胆地表述出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品析,去感受、揣度、欣赏。
(三)结语:诗意的延伸
一节课的结语,既是总结,也是升华。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本,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一节课的收尾阶段,学生往往正处于一个意犹未尽的状态,在他们领略完语文的诗意盎然之后,教师应该把一些课本以外的东西融汇其中:
师:同学们,等到秋天,你们知道东林校园里最美的是什么吗?
生:是那两棵银杏,它们是我们的镇校之宝。
师:若干年后你以东林校友的身份回到这里,校长邀请你写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那用什么题目最好?
生:《东林的银杏》。
师:你看,你们都得到了汪曾祺的真传啊,你想念东林的银杏,其实是想念奋斗的青春岁月。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汪曾祺一样,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笔者既表达了对学生做人的期许,又模仿汪老文中的小诗,结合东林中学的校园景致,创作了一首诗与学生共勉——竞志楼前无闲人,紫藤廊下岁月痕。书声琅琅天过午,银杏不语情自深。利用这样的诗意结语,发扬语文学科潜移默化的特点,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2]整节课让学生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王开东.非常语文课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