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亚冬
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松龄路分校 255100
摘要:随着语文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阅读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语气和发音,更重视在阅读中学生语言审美素养的培养,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难以将教材内容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低下,不能很好地领悟到语文阅读的魅力。针对实践中的这一问题,笔者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以期丰富此方面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美育;路径研究
引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发展至今,对人类的影响可谓意义深远。阅读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塑造人格。随着席勒思想的不断传播,“审美教育”这一词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语文教材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科规律编制而成,文章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美感。《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美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生的审美素养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体系,包括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意识等。在语文阅读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文字的韵律美,语气抑扬顿挫带给人的愉悦。除了课文之外,诗词带给学生的美感更是回味无穷,每一首诗词都仿佛在诉说一个故事,描绘一个画面,让人为之动容,情不自禁地进入书中的世界,感受文字的美妙。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不仅朗朗上口,还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田园生活,让学生阅读时不免心驰神往。
2、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阅读中的审美教育主要集中在感受美和创造美两方面,美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带给人的力量,丰富情感,荡涤心灵。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能够使学生的视野开阔,用心感受语文学科的美,用心感受世界的美。
3、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阅读中的美育渗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能促进知、情、意全面发展,所谓“知”,是指学生的认知,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明事理、知是非;所谓“情”,是指学生的情绪情感,在阅读中,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积极情感,控制负面情绪,积极理智的面对生活;所谓“意”,是指学生的意志品格,持续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更能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路径研究
1、欣赏文章的形式美
语文阅读文本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或韵律美,或结构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是学生进一步感受的基础。[1]朗朗上口的诗歌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韵律美,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中有“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的表述,虽然这只是简单的文章,但是却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感。结构美相对来说在阅读中呈现得并不明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结构的优美,如首尾呼应让整个文章浑然一体,《神州谣》等句式整齐的文章也会给人一种美感。
2、感受文本的内容美
文章根据题材的不同也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例如有描写自然美的文章,此类文章通过生动的笔触给读者带来一幅绝美画卷,如桂林山水的壮美、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宁静。还有描写意蕴美的文章,这类文章更侧重于给学生带来真善美的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走进真善美的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阅读中,不乏语言美的文章,从字词到情感,都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教师可以挑选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根据身边的素材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深化学生对美的认知。
3、提高教师的审美教育能力
教师的审美教育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审美教育能力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步。[2]教学能力不仅包括教师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更包括教师对课堂的掌握和引导能力,例如讲到优美娴静的文章时,教师的动作应该轻柔,声音放低;讲到豪迈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加大动作幅度,语气激昂。教师首先应该让自己融入文章的情绪情感中,然后用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绪。美的感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通过自己神态、语气、声调的变化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阅读材料和学情的基础上开展审美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自我感受和自我创造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经过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在阅读中进行美感教育,即学生欣赏文章的形式美、感受文本的内容美,教师提高审美教育能力。三个路径相辅相成,师生配合,可以使学生保持长久的阅读热情,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林佳.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9(04).
[2]张静.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