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科书人物性别差异分析及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0期   作者:丁梦显
[导读] 中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人物描写是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丁梦显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红光学校   332707
        摘要:中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人物描写是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通过研究当今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难看出,中学生自身的描写能力和初中语文教学里面的教学目标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中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通常较为笼统,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内容,但是对于初中语文教材来说,大部分文章之中,作者都可以准确的描写人物的神态还有人物语言等每一个方面。本文基于初中语文教科书人物性别差异分析及教学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科书;人物性别差异分析;教学策略
引言
        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英国的新教育社会学,主张学校的教育知识均由社会建构,主要通过教科书的方式进行呈现、传递、评价。因此,对教科书进行分析,是了解教科书中隐含人物性别差异的有效途径。在针对教科书中人物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几种较有影响的观点:从古今中外教材对比研究中发现,教科书中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性别偏见现象。
一、研究对象
        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的社会角色不仅有性别之分,更有对其社会身份的赋予,结合已有研究经验,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分析七至九年级141篇课文中具有明显性别角色人物的有138篇。主要统计的是六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课内阅读(包含精读与略读课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性别(插图、练习除外),对其中涉及的写作、综合性学习及课外古诗词诵读及名著导读等部分不在统计研究范围内。以课文前导读、旁批及文中线索围绕的中心人物为依据,统计其中存在的性别主角,对课文中的配角、不对故事情节起推动作用的人物不作统计。将教科书中的成年男女性别角色进行划分:先赋主角和自致主角及男女自致主角形象。
二、人物描写方法的分类
        在目前初中语文的教材之中,需要进行人物描写的大多都是一些记叙性的作品。通常来讲,开展人物描写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于人物性格开展刻画,以突出人物所拥有的精神,从而可以表达出来作者想要阐明的观点,人物描写的根本要点是具体生动,这样读者才更容易进入到文章设定的情境之中。

关于人物描写的众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白描法,通过运用简洁,精辟的词语,突出人物的形象;(二)漫画式描写法,通过人物的某一个特征,加上比喻夸张的手段,彰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并不需要将每一个方面都一一进行描写,重点在烘托效应之上;(三)肖像描写,通过该人物的形态衣着还有面部表情等,通过形象生动的语句开展表达的描写办法;(四)语言描写,依据对话的形式,刻画出该人物拥有的心理特征以及性格特征;(五)动作描写,依据人物的行为举止还有动作开展描写;(六)心理描写,这种描写方法是当今比较流行的描写方法,通过人物内心进行表达;(七)神态描写,依据人物面部的表情展开具体的分析。
三、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变迁与个体化之间存在内在关联
        从整体上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科书中的集体主义观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具体而言,一是表现在集体主义取向主角人物在教科书中所占比重逐步降低。二是表现在集体主义的构成要素上,“集体认同”与“责任与义务”的比重逐步上升,而“自我牺牲”与“互助合作”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三是表现在集体主义的类型上,“关系集体主义”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群体集体主义”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前文的分析指出,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所发生的上述变化与个体化之间具有部分契合性,但从深层次上来看,所反映的是国家对改革开放之前失衡的个人—集体(尤其是国家)关系所做出的调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国家与社会合为一体,所有重要资源几乎都由国家所控制,个人与组织对国家具有高度的依附性,不同类型的集体代表的都是国家利益,且仅是作为国家整体的“部件”来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即使是与个体紧密相关的家庭随着国家权力的介入,也被改造成服从于国家与集体需要的基层单位。在“褒公贬私”的原则之下,国家利益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家庭利益与个人利益一样都被视为可以随时牺牲的私性利益,在国家利益面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之后,在寻求现代化的背景下,国家通过推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变革,诸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单位制的解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对个人与集体间的失衡关系进行了调整,由此引发了社会的个体化进程。个体化实际上成为国家为达成现代化目标而采取的一项特殊策略,而“国家管理下的个体化”则构成了中国社会个体化的重要特征。
四、帮助学生主动构建健康的人格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语文在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文本阅读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多元化的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质,使学生们认识到女性人物也可以具有奋进、刻苦的性格品质,男性人物身上也可以有慈爱和善良的一面,打破传统思想中两性的固化认知,提高学生特别是女中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构建健康的人格,帮助学生成长为努力参与社会建设、积极发展自身才能、正确认识异性的身心健康的人。
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启动读写迁移机制,符合学科教学的核心追求,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要充分做好学情调查,为人物描写的读写迁移做好充分的准备,利用多种读写形式,促使学生顺利进入读写环节,使其形成人物描写的基本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艳庭.基于部编本《语文》的七年级写人记事作文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曾媛媛.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社戏》的编撰与教学价值研究[D].扬州大学,2019.
[3]崔冲,吴黛舒.教材中性别角色的实证分析: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04):105-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