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马霓、王盛杰、王科娜、江萍、李忆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舟山供电公司 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本项目聚焦海岛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海洋科普意识教育。14年的时间,舟山电力“阿拉来嘞”志愿服务队坚持新老结合公益传承的工作模式,与“爱心奶奶”郭玲娣老师一起守护着孩子们;通过健全的社会资源整合运行机制,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引入政府部门、学校、企事业、社会组织、街道社区等单位参与项目实施;以共同成长为目标,校企志愿者发挥人才、专业优势,充分借助海岛特色资源,持续开展德育教育、海洋意识教育,海洋电力科普教育,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志愿者们在服务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实现了共同成长的目标。
关键词:海岛萤火虫;特殊未成年群体;新老结合;多方发力;融合特色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舟山群岛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数量增长迅速,其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对特殊群体未成年的教育问题日益关注,民工子弟学校在办学硬件条件、物质保障上有所改善,但这类学校师资人数少、专任教师生师比低、师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等;新居民子弟学校对于学生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不重视,对个体成长关注度低;同时,因新居民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子女的教育缺少关爱、对子女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此外,新居民子弟由于父母工作关系,日常生活缺乏父母照顾,甚至很多孩子年纪小小就要承担起家务和照顾低年龄弟妹的责任,频繁的接触电器,居家用电环境的不安全,缺乏基本的安全用电知识。
这部分特殊群体未成年学生占全市在籍学生近10%,新居民子弟教育是海岛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这类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教育满意度,是教育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需靠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新时代,志愿服务也要有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建设海洋强国,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以船为媒,以渔为介,以电科普—海洋文化教育”志愿服务项目是我们的最新成果。让这一代海岛新居民子女做到知海、懂海、爱海、护海是我们新阶段的使命。舟山电力“阿拉来嘞”志愿服务队以海洋特色非遗为载体,通过校校、校企、校地合作模式,开展海洋电力科普教育、海洋意识培育行动,动手制作非遗绿眉毛船模和东海大黄鱼,突出体验性和环保性,使项目的内涵得到了提升和拓展。
二、实践与探索
1、新老结合,建新工作模式
构建新老传承模式,开启跨代合作。2005年12月,刚退休的郭玲娣老师发起成立的“爱心奶奶工作室”与舟山电力“阿拉来嘞”志愿服务队、浙江海洋大学东科学院共建志愿服务基地。两代公益人爱心牵手,新老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迈上了项目校地合作的新阶段。如今14年过去了,我们一起守护着这群孩子们。形成项目化模式,稳定接力机制。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过程中,总结出“青年志愿者团队+特殊未成年群体+点+接力=项目”的工作模式,使接力机制成常态化,提升项目持续性。
2、多方发力,健全运行机制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引导和社会需求推动下,舟山市社会公益组织发展迅速,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但一直以来,这些自发成立的公益团体大多数“各自为战”,缺少统一的规划与发展。有时候,传统的志愿服务供需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不一定能帮到最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对此,爱心奶奶工作室、舟山电力“阿拉来嘞”志愿服务队开始探索,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社会各种公益团体,形成更大更强的力量,更好地开展爱心公益服务。至此,在市关工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全市首个爱心公益联盟诞生了。
2019年3月,由爱心奶奶工作室、舟山电力“阿拉来嘞”志愿服务队、舟山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团队等多个公益团队以及定海区图书馆共同组成的爱心公益联盟正式成立,通过强强联合,更好地传播社会正能量。
以“社、地、企”【社:社会公益组织;地:地方高校(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当地政府部门、当地新居民子弟学校;企:舟山电力“阿拉来嘞”志愿服务队】三方公益合作模式,通过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健全项目运行机制,确保项目运营保障到位。市、区两级关工委、团委、志愿者协会为项目提供充足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此外,通过校地志愿联盟,引入政府部门、学校、企事业、社会组织、街道社区等单位,取得长期支持,经费有保障;通过资源供给、项目指导、教育培训等形式参与项目实施,扩大项目辐射性。
3、融合特色,实现育人目标
项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的重要指示精神。
项目坚持以德树人的目标,真正用“真善美”种子工程塑造青少年,强化对他们的政治引领、思想教育、道德养成和实践锻炼。校企志愿者发挥人才、专业优势,充分借助海岛特色资源,持续开展德育教育、海洋意识教育、海洋电力科普教育,形成“小小海洋电博士”、“海洋鱼文化”、“海洋船文化”等特色第二课堂。
.png)
项目活动形式多样,重在体验,具有很大吸引力,有效提升了特殊未成年群体的综合素质,帮助海岛新居民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护航健康成长。同时志愿者们在服务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10余名志愿者发展为中共党员,相继涌现出省市级优秀志愿者先进典型,实现了共同成长的育人目标。
三、项目成效,
1、传积极影响,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项目实施至今已有14个年头,累计参展志愿服务上千次,参与志愿者2500余人, 累计服务时长4万小时,受益对象30000余人。项目开展以来,建立一支主体多样、结构数量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骨干成员每年固定在70人左右;形成项目化运作模式,即“青年志愿者团队+特殊未成年群体+点+接力=项目”的工作模式,接力机制常态化;拓展一批合作单位和组织,包括定海团区委、市区两级文明办、舟山青少年活动中心、香园社工服务中心、舟山博爱社工服务中心等;建立若干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包括合源社区、明珠学校、育才学校、蓝天小学、聋哑启智学校等;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不断扩大,除了重点做好在校受教育的特殊群体未成年人,还进一步拓展到其他普通的未成年人和其他残障儿童;媒体持续关注和报道,项目相关活动受到中国青年网、浙江在线、舟山日报、舟山晚报等各级各类官方媒体报道上百次成果显著。项目开展以来,省关工委主任徐宏俊等领导多次莅临指导并对项目予以肯定。项目活动受各类官方媒体报道两百余次,并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铜奖、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项目团队获省市级优秀志愿团队称号,社会影响积极广泛。
2、融“文创”思维,打造海洋非遗品牌
舟山与海结缘,其文化因海而生,我们称之为海洋文化。舟山拥有普陀山、嵊泗列岛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岱山、桃花岛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使舟山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海洋旅游的现实优势。因此舟山旅游资源丰富。舟山电力“阿拉来嘞”志愿服务队依托浙江海洋大学大学生创业基地,校企合作,以舟山具有比较优势、市场前景良好的海洋文化资源为基础,在海洋文化资源发掘、文化符号提炼与文化咨询服务中创新项目文化内容产业。
我们为海洋文化为易拉罐大黄鱼等项目产品赋能,并对项目产品形象进行文创知识产权保护和商标注册,使其成为海洋旅游文化产品品牌,吸引了孩子们家长的加入。
3、汇“校地”力量,搭建产品供销平台
舟山电力“阿拉来嘞”志愿服务队携手大学生创业基地,指导新居民孩子的家长制作合格文创产品,并对接地方创业基地的新生文旅企业,对产品进行线上线下多渠道的销售,搭建产销平台,在促进志愿者实践能力提升和家长技能提升的同时,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4、聚“反哺”恩情,实现企业家庭双赢
企业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涉及与当地的政府、公众及社会各界的公共关系,很多企业甚至提出了“公共关系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而参与公益事业无疑是处理公共关系的最佳手?段,这已是被跨国企业实践证明过的企业经营真理。项目产品依托这些新生文旅企业进行销售,收入按照三七比例分别用于反哺项目运营与增加新居民家长收入。文旅企业通过参与公益项目提升了自身的公益形象,尤其是媒体无形宣传给企业带来的种种好处,为今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文旅企业还为200名毕业新居民子女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企业与新居民家庭双赢的局面。
萤火虫虽微小,但不渺小。十余年笃行的公益誓言,让它以更加灿烂的方式开花结果。公益路上,舟山电力“阿拉来嘞”志愿服务队用最初的心做永恒的事!
作者简介:王广,男,汉,浙江舟山,高级政工师,研究生,国网舟山供电公司,党建,企业管理,浙江舟山,3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