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江
山西达志古建筑保护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
摘 要:文物建筑中凝聚着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是我国建筑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我国古建筑以自身的文化特色屹立于世,存在极高的研究价值。古建筑历经多年的人性、自然力破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损耗。所以,古建筑本身的完整性,采取相应的保护修缮措施已经势在必行,对科研探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保护修复文物的必要性、文物建筑的保护方式和修复技术,以作借鉴。
关键词:我国文物建筑;保护方法;修复技术
文物建筑属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文化、艺术在建筑物中的完美浓缩。古建筑历经岁月侵袭,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毁灭性破坏。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古建筑文化,必须加强前期的保护、修缮工作,以完整的古建筑形态,充分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魅力。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综合多种学科内容、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中,对古建筑进行持续性修缮。所以,对文物建筑的具体保护方式和修复技术进行探索,是进一步提升文化科研效果的重要方式。
1保护修复文物的必要性
在上世纪末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来,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文物建筑中都不同程度的凝聚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是多种文化遗产价值的融合。修复文物建筑是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文明的必要措施。现阶段,文物建筑的保护方式、修复技术已经逐渐明确,但是在理念上仍然存在不足,内涵并未明确下来。例如,修复文物在未经过前期探究的条件下,研究成果受到很大限制,后期修复工作也缺少了参照物。文物建筑的修复工作更加强调技术工艺的专业性,但是我国现阶段应用的主要技术明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虽然已经注意对先进修复技术的学习,但是定量评判不准确、修复技术不吻合、实践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依然存在,不能真正体现出文物建筑的文化价值。所以,保护修复技术的应用过程,必须不断加强技术工艺的规范性,最大程度地降低修复过程的盲目性,发挥出新式修复技术的积极作用。
2文物建筑保护方式
文物建筑,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保护方式。
2.1直接保护方式
文物建筑的在进行直接保护时,必须以不破坏文物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为前提,以文物的具体破坏程度,采取更加适宜的保护措施。(1)防护加固:现代工程技术中的支撑、加固、防护措施,可以对文物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在维护结构的安全稳定性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材料的加固和防护要尽量选择隐蔽之处,尽可能地减少对文物外观艺术上的影响。(2)现状整修:在整修已遭破坏的文物建筑方面有较好的作用,恢复效果明显。但具体的修复过程,应尽量避免破坏原建筑本身的真实价值。(3)重点修复:在保护文物现状、使其恢复原状方面有较好的作用,要以不破坏原有价值作为修复工作的前提。
2.2间接保护方式
间接保护,也就是日常工程,属于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的基础性工作。间接保护方式主要分为预防性修缮、定期性维修两种方法,在文物建筑保护修复过程中保护效果较为显著。日常保养,注重的是对文物现状的维持、防控外界的干扰性,对可能产生破坏的病害因素进行化解的一种保护手段。
3文物建筑修复技术的总原则
文物保护过程不应挪动,采取原地修复方式,以更好地维护文物建筑原有的文化、艺术特性。在引进先进技术后,应用过程更应慎重,切记在修复过程中对文物造成毁损;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需要首先明确文物的具体特性,全面了解相关法规中列出的修复流程和实施方法。具体来说:(1)维护文物本真特性,是保护修复技术应用的前提。应坚持维护文物建筑的真实性,使其保持原有状态、保存文化信息,选取科学、合理的技术工艺;全面考虑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也要充分体现本土性特点。真实性也是评定修复效果的指标之一。
(2)在确定文物必须修复以后,还要进一步确认修复后新文物的可辨识性,整个修复过程必须可逆。文物建筑应保持真实性,修复技术的应用不能掩盖原有的历史形态,可能对文物建筑的色泽、材质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地提升识别度。文物的修复不应破坏原有特性,将人力的后期干预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减少变更范围。(3)保护修复应维护文物建筑的完整性,确保修复过程安全、有效,防止因不恰当的保护行为,影响修复效果,甚至造成文物原有状态的毁损。
4文物建筑修复技术的新发展
为了提升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效果,需要加强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但是其是否对古建筑的形制、结构、材料方面有良好作用,是否便于技术应用,是否起到保护效果,都要预先作出判定。具体来说,新材料的应用过程,必须增强和加固文物建筑的原油结构和材料,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原材料替换;新技术的应用过程,注重维持文物建筑的原有状态,以便于进一步的维修加固和保护修复。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在现阶段主要有复合材料、微生物、数字图像集中修复技术。
3.1复合材料修复技术
复合材料,就是具有两种以上(包括两种)性质的材料,在物理或化学方法的作用下,宏观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材料,按照性质可分为多种类型。金属集体材料,包括镁、铝、锌,以及它们的合金等材料;非金属基体材料,包括橡胶、树脂、石墨等材料。增强材料主要是纤维材料,如碳纤维、碳化纤维、玻璃纤维等。纤维增强材料是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复合材料,因其比重小、强度大等特点,在加固处理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例如,碳纤维加固技术的耐久性、耐腐蚀性显著,在提升结构承载力方面有较好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材料的受力性能,加固处理效果明显增强。
3.2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以微生物本身具备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功能为基础,研发的一种无污染的新型技术。一些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会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出难溶或相对不溶的化合物。现阶段的研究方向,是利用碳酸钙的高强度和耐久性和微生物的生物作用,在混凝土材料缺陷时的保护修复,以及改善土壤土质和基础加固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而加深微生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也有利于修复技术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3.3数字图像修复技术
文物修复,是对残破文物中的部分信息进行最大程度保护的一种措施。数字图像修复,也是基于已有的图像信息建立的信息修复模型。两者的基本原理相同。以计算机设备为基础,利用数字图像修复中具备的数字算法进行预先虚拟,以此快速建立修复方案,大大缩减了修复周期,对修复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性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避免产生二次破坏,充分体现文物建筑本身的完整性和真实价值。数字图像修复模型,主要包括基于变分PDE模型、纹理合成模型两种,基本原理都是以完成文物数字图像中的遗失部分为目标,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进行修补,进而增强图像的视觉效果,达到最大程度地接近原图的目的。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依据造成文物建筑损破的具体病害划分类别,再以具体的病害情况采取合理的图像算法,完成修复任务。
4结束语
保护文物建筑,是国家重视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措施。现阶段采用的一些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不能充分考虑真实情况,在实践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仍需进一步地对技术、材料等方面展开研究,达到更好的修复保护效果。保护方式的逐步落实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修复文物建筑,真正体现他们的文化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普布扎西.以罗布林卡为例分析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J].人间,2016,220(25):234-234.
[2]高玲梅.试析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J].中文信息,2016,(4):381-381.
[3]卫林煜.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