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解
重庆力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大足 402360
【摘要】近年来,伴随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建筑工程规模持续扩大,促使社会大众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也更为严格。结构设计作为建筑工程设计环节的主体内容,其设计水平高低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即合理布置建筑空间结构,选择适宜的结构参数,能大大提高结构设计的抗震效果。因此,本文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切入点,分析其现存问题,进一步提出具体的设计要点,旨在全面提升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实施方案
我国历史进程中发生多次大型地震,不同程度上破坏建筑房屋结构的稳定性,严重威胁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案,突出其应用优势,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1]。同时,当下我国建筑结构以“三道防线”为核心抗震理念,即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及小震不坏,并且重点设防结构中承担地震荷载的构件,方可大幅度提升结构的抗震能力,强化结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对于保护周围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建筑结构形式不同其工程设计方案也不尽相同,突出抗震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消除影响结构可靠性的风险因素。鉴于此,本文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概念及作用分析
1.1概念
抗震设计,指的是结合以往地震作用全面收集房屋破坏的数据及经验进行分析,立足于当下设计规范及理念标准,开展在建房屋的抗震计算,再实施抗震构造设计措施,对于保证地震来临时建筑物稳定性及安全性具有显著价值作用。同时,具体设计期间,根据建设单位的技术要求及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方可保证建筑结构使用期间能有效抵御地震所带来的强烈作用力,大大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2]。此外,综合考虑地震期间地面运动对地基基础所产生的强烈影响,计算出不同等级地震所产生的建筑结构作用力,再依照地震力划分出相应的设计参数。
1.2作用
为了保证建筑物抗震设计效果,做好设计前期计算及研究工作,汲取地震期间所积累的各种实践经验,开展前期试验,对于大幅度提升抗震设计效果具有显著价值作用,并且设计方案越科学合理越能增强其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极大程度上节约设计材料的投入量,大大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3]。同时,施工环节是影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性环节,说明具体施工期间,以保证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为核心目标,尽量选择兼顾素质及资质的施工人才团队,做好相应的岗位培训工作,树立施工人员工作责任感,能大幅度提升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保证其总体施工质量。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现存问题分析
2.1设计理念滞后
抗震设计理念以抵御地震灾害为核心目标,大大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避免出现人身及财产损失,而过于几年之中部分设计人员的工作理念仅仅停留于使用大量钢筋抵御地震侵袭的阶段。大量实践资料证明,建筑结构的钢筋使用数量不再是越多越好,钢筋使用数量过多存在影响材料延性的可能性,反而削弱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以至于越来越多设计人员发现仅仅利用计算手段进行抗震设计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具体设计期间不止需要标出强化位置(即地震侵袭后不损坏的位置),更需要设计出薄弱位置,即地震侵袭受损后不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位置。
2.2重视程度不足
当下建筑结构无法抵御地震侵袭的原因相对复杂,与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作用不突出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尤其是部分设计人员对于抗震设计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以至于建筑物加层或改建期间埋下各种质量安全隐患。一旦遭遇特大级别地震后则严重威胁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4]。
由此可见,相关设计人员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立足于建筑项目的抗震等级要求,合理划分建筑物内部构造空间,大大提高其结构稳定性及可靠性。此外,即便薄弱构件受损极大程度上消耗地震所传递的能量,延缓地震破坏的进程及进度,但是设计理念不得当也可能影响最终抗震效果。
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要点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步入转型发展的全新阶段,尤其是建筑结构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促使安全性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同时,地震是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性的重要因素,而于开工前期持续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明确其设计要点,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总结起来,具体要点如下:
3.1选择适宜场地
选择适宜场地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初期阶段及关键性环节,说明场地越良好越能增强建筑结构地震抵抗力,尤其是相对平坦开阔的空间能大幅度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同时,土质越均匀越能传递出波速相同的地震波段,避免出现同样部位所产生力量不同的问题,并且承载性能及密度良好的土质能有效分担建筑结构所传递的重力荷载,大大提高建筑物及地籍的总体性[5]。由此可见,挑选建筑场地期间尽量避开采空区、河岸边缘、湿陷性黄土及液化土等地段,预防土体凝结度、硬度及密度不同对建筑结构设计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并且合理规避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例如:泥石流及滑坡等。
3.2布置空间结构
合理布置建筑物空间结构的内容相对丰富多样,包括设计建筑物体型及空间结构等,并且需要兼顾建筑结构立体化设计,尤其是地基基础埋深。同时,发生地震灾害后,建筑结构所承受的力量不仅仅是水平推力,其结构空间可能遭受其它力量的作用,例如:空气冲击过程中各个方向针对建筑结构的作用力。由此可见,设计建筑结构期间综合考虑结构所需要抵抗的不同方向力量,方可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硬度及刚度,以至于产生能抵抗地震的作用力。此外,结构设计期间综合考虑其外在体型,不得设计出结构异型的房屋,突出结构对称房屋的作用,能有效抵抗地震作用力,尤其是房屋中是个转角部分不得保留窗户。
3.3选择计算参数
为了做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突出其抗震作用,保证结构稳定性,相关施工单位必须做好建筑结构参数选择工作,规避出现参数选择错误的问题,消除错误参数对建筑结构抗震性的消极影响,并且尽量于前期设计时,选择适宜的建筑结构设计参数,针对无法确定的参数则进行前期试验予以确定,充分发挥地震灾害所建立的模拟模型的作用,准确计算及分析参数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甚至可根据相应比例建造出建筑结构模型。同时,于振动台上模拟地震作用力对模型所产生的影响,准确找出建筑结构的抗震薄弱区域,再进行二次计算及强化,对于保证地震中建筑结构受力合理性具有显著价值作用。
4.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历史上我国出现过若干次地震,而每一次地震均对周围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做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具有显著价值作用。因此,相关设计人员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加大对抗震设计的重视,以施工场地为切入点,做好施工前期场地调研工作,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包括建筑体型及结构等,强化薄弱点留置的力度,最终形成二次结构设计方案,以此大幅度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一步全面提升抗震设计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阴召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不足及对策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07):73.
[2]王艳红.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9(13):74.
[3]宿专青.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不足及对策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05):81.
[4]柳东松.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5):151.
[5]王敬东.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不足及其对策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