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振伟 陈兰红
河南沐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尤其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因此,在抗震设计过程中,应采取更加科学的设计方式,可让建筑本身对于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稳定建筑结构的安全,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探究,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引言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明确抗震设计的意义,全面掌握抗震设计要点,以提升整体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设计人员应该严格遵循建筑设计行业标准,不断研究新型的抗震设计原理,尽全力保证建筑物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人们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基本理念
一般情况下,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来说,其主要是指结合建筑结构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将地震对建筑结构所导致的破坏和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应对措施的一种设计方法和理念。抗震设计基于地震理论的深入分析,同时也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综合性。地震现象本身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及复杂性,其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地震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了在当前地震参数、特性方面的预测上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对于建筑结构性质、空间作用、材料及外界因素等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因此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运用,同时也要不断结合抗震经验,提出更加科学的抗震设计思路,才能有效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1]。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简单化原则
通常来说,越简单的建筑结构体系,其抗震效果越好。因为简单化的建筑结构体系,其力学计算结果精确性越高,越有利于控制建筑结构的平整性。
2.2整体性原则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并非是某一部分的功能需求,而是针对于整个建筑结构体系的。为此,设计人员应从整体建筑结构角度出发,保证整体结构布局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尤为关键的是,严格控制建筑结构安全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加强抗震设计效果。
2.3抵抗性原则
为使建筑结构有效抵抗地震波作用力,设计人员需加强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定合理的抵抗力参数,以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需要格外强调的是,这种抵抗力不得过大,以免影响整体结构的力学平衡[2]。
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3.1合理确定平立面
在建筑物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前期的合理结构布局须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特点,并且对平立面进行合理的确定。在布局规划过程中,要确保建筑物本身结构足够对称,且内部刚度的变化足够稳定,在同一楼层水平位置,整体刚度之间应足够平稳。在建筑结构的设计方面,尤其是对于复杂建筑物,更要做好平立面的控制。但在建筑设计时,可能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设计不规则的建筑时,可采取设计抗震缝的方法,将建筑物分成各个规则的单元,这样形成的单元的结构都是规则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得到有效的保证。
3.2慎重选取建筑结构体系
首先在抗震的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不能以偏概全,防止出现个别的建筑物结构问题影响到整体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情况。其次,赘余度在建筑结构中一定要体现出来,这样如果建筑物中的个别结构出现了问题,整体的抗震性和稳定性也不会受到影响。再次,要清晰掌握地震的传递路径,做好设计工作中的计算图。设计竖向结构时,在垂直重力荷载条件下,须保证其在相应条件下,压应力的水平保持均匀。
且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荷载力在转换层经过转换的次数不超过2次,不少于1次。最后,设计人员要特别注意保证建筑结构体系的强度与刚度,这两点要保持在适当的水平。要在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中,确保均匀地分配每个建筑结构部件的强度和刚度[3]。
3.3加强多重抗震防线设置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可人为增加加固措施,使建筑整体抗震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整个结构更加稳定。在进行人为抗震措施设置过程中,要集中在关键的环节。通过采取多角度布局的方式,可提升对建筑自身振动与地震之间的合理区分,这样也能够有效减少共振问题的发生。通过一系列的设置,可大幅降低地震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降低地震所造成的灾害,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们的损失。
3.4抗震设计系数的测评
依靠计算机辅助系统,对结构体系与结构构件实行性能化设计。利用高效且合理应用多样化技术手段,实现可视化结构设计分析,确保各类结构构件在地震中保持安全稳定状态。具体要求如下所述:1)小震作用下的结构构件性能分析在明确小震等级与最不利荷载组合形式的情况下,严格遵照标准规范,对结构构件的预应力进行调整,确保整体建筑结构的承载负荷强度要求与弹性抗形变要求达到预期。2)中震作用下的结构构件性能分析在中震作用下,对关键构件、普通竖向构件及耗能构件的性能要求各不相同。关键构件主要包括底部加强区核心筒剪力墙和底部加强区外框柱两部分。若关键构件出现轻微损坏,即达到标准要求;普通竖向构件主要包括非底部加强区核心筒剪力墙和非底部加强区外框柱两部分。若普通竖向构件出现轻微损坏,即达到标准要求;耗能构件主要包括连梁和普通楼层梁。3)大震作用下的结构构件性能分析在大震作用下,针对底部加强区核心筒剪力墙及底部加强区外框柱等关键部位予以抗震荷载力分析,采用最有利的荷载组合形式[4]。
3.5合理计算建筑结构参数
在抗震设计中要合理计算建筑结构的参数。在抗震设计具体方案设计和落实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才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抗震设计方案。所以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需要科学合理计算与其相符合的参数,保证参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还需要科学合理分析现有参数,通过这些步骤大幅提高参数的整体利用率,而且能保证这些参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6确定建筑结构平立面体型
建筑结构的平立面布置直接决定了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固性。加强建筑结构平立面布置的科学合理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固性。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尽可能选择平面规则的体型设计,使同楼层的刚度条件保持一致。此外,尽量减少建筑物的竖向凹凸,确保建筑竖向高度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针对结构复杂且建设难度较大的工程,需按照标准规范设置抗震缝,对抗震缝两侧的建筑予以分离。由此,避免两侧结构在地震中发生不必要的碰撞。通常,抗震缝多设置在建筑结构形变较为敏感的部位[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抗震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严格遵照标准规范进行抗震设计,优化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能够加强整体建筑结构安全稳固性,这对于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钧天.浅谈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8(14):49+51.
[2]黄军.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12):87.
[3]朱慧鹏.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8,44(35):42-43.
[4]安少杰.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49):100-101.
[5]徐震.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简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