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境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4期   作者:黄文智
[导读] 意境,是作者所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
        黄文智
        福建省仙游职业中专学校   
        【内容摘要】意境,是作者所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词,可以很好地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灵、激发爱国精神等。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寻找古诗词的表层意境和深层意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能培养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必须予以重视。
【关键词】意境  审美  陶冶情操  启迪心灵
        朱光潜曾说:“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到意境中去,两者相互交替相辅相成。因此,要教会学生从“有画处”激起艺术联想,从“无画处”看出“妙境”。
        然而,中职生刚刚接触诗歌时只局限于诗歌的表面字词的直观理解,而无法通过已学的众多知识进一步对诗歌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也不懂得发挥联想这条途径进入诗的意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有明言:“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由此看出,古典诗词是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的,作者再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来丰富诗的内容,进而表现或深化诗歌的主题。那么我们欣赏古诗词要从何入手呢?最简单的是从诗歌的基本字句开始,通过对诗中所描述的景物来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并从中发现一种生活。那么这些感受情意和发现生活只能靠自己人生经验的积累和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对此,我们便可根据诗中提供的诗象,调动生活积累,结合联想和想象,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深处和诗歌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领略诗歌的技巧是要发现诗歌中的画面和感情基调,借助想象联想,理解具体的“时间、物象与情感”。
        如我在教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就引导启发学大胆展开联想:
        1.当诗人独自一个人在屋内听到屋外风吹雨打的声音时,他会联想到什么呢?归纳明确:应该会联想到和风雨声相似的沙场杀伐之声。
        2.请同学们敞开思维再想想,联系当时诗人生活的社会情景,诗人还会想到什么呢?
        归纳明确:会想到当时社会外忧内患的整体困境。
        3.伟大的诗人能由眼前情景联想到国家的艰难处境,还能想到那些将士在沙场上英勇杀敌的画面。此时,诗人还会联想到什么呢?
        归纳明确:诗人还想到如果自己也能化身战将英雄亲自披甲上阵驰骋沙场那才畅快的情景。
        通过这些相似联想,学生不仅兴趣上来了,而且也很容易地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诗人当时自身已是穷困潦倒且衰弱多病但还是一心想着国家想着人民的“平胡壮志心”。从而也浅显易懂地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之情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文情感教育的宗旨。
        早在《诗经》中就出现情景交融的艺术,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人借特殊时令风景来表现无限相思之情。还有《离骚》中“美人香草”的写法。这便开创了我国古典诗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诗篇,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永流不息,日益形成传统。所以,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切入点,这既是继承传统,又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使师生双方束缚于考试的纲纲条条,教的枯燥,学的乏味,没有了灵动活跃的现代气息。作为一线教师,应当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意境角度引导学生领略鉴赏诗词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们能适应新时代要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所以,结合不同篇目,我做了以下点滴探索:
        一、诗歌画面结合。苏东坡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也可以很好地把诗歌和画面结合运用到古诗词的教学中。从而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发现美丽的画面,并试着动手看能不能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如果能这样挖掘,那么学生的想像力就可以得到锻炼,同时也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帮助学生发现更深层次的意境。比如让学生想像最简单的《静夜诗》,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想像李白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的心情,在头脑中勾勒一幅夜景图,并动手画一画李白的“静夜图”,效果会很好。
        二、重现诗歌情景。写景总寄寓深情,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音风景画。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能比较容易触发自己的视觉神经,进而从感观上直接走入诗歌中去,比如在教学《将进酒》一诗中首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非常有气势的诗句,如果直接讲解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可以先播放有关黄河壶口瀑布等场景的多媒体,磅礴的气势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又进一步让学生想像这样的黄河流向哪里?大海!流到大海的黄河水能回流吗?不能。这样,很容易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诗歌的意境马上开阔无比,诗歌虚实艺术尽显眼前。
        三、古今时空跨越。古之诗作,诗人登名胜而抒心中情。今之诗人,也有异曲同工之作。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跨越时空、古今对接、对比阅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观沧海》时,引出《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两首诗词,一古一今,作者都是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军事家,都面对大海,抒发博大的胸怀。用毛泽东来与曹操诗作对比,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原诗作者博大的胸襟,还可以教育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在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诗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在遥远的赤壁中,他,仿佛看到的景就在眼前,看到的人就在眼前,如此写来,意境开阔,空前绝后。
        四、从景中读出情。古诗词言简意赅精练简洁,短短几句往往能包含诗人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如果单从字面理解,那根本不能真正读懂诗人所写诗词的意思。所以,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方法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解透切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真正意境。试着让学生用现代文描述古诗词的意境,但这绝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为根据古诗词画面,描述出里面的景,并从这些景中流露诗人的情,这才是重中之重,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几点就是我的初步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付诸实施、不断摸索、不断进步。特别是面对中职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要有更多的耐心、更强的意志,才能有所收效。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中读诗的人逐渐多了,学诗的兴致逐渐高了。这样,不仅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想感情,平时就要注意细节、下足功夫,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积累的重要并养成感悟生活的意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意境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参考文献】
1.袁丽梅,《美国诗歌语境中的Burton Watson中国古诗英译》[M],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12(3)
2.周振普,《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出版,1986,9。
3.孙志宏,《生生不息: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M],四川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0年7月1日)。
4.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12。
5.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