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花妮
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太华办中心小学 714200
摘要: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不少教师已经发现了传统时期教学方法的弊端,并致力于推崇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主动去了解情境教学法的意义,利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状态当中,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最终绽放出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诵读情境;直观情境;合作情境
语文在小学阶段便以基础学科和重点学科的身份出现,但是许多教师认为语文只需要让学生背诵就行,这便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态度。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改变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运用能够影响学生学习心绪的情境教学法于课堂之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可以不断优化。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运用诵读情境,刺激学生情感体验
在实际情况下,许多教师都知道诵读情境教学法落实在课堂上的价值,但因为课堂时间的有限,多数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进行诵读的机会,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消极。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懂得运用诵读情境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语文知识的学习,高效理解文本内容,从而达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山行》这首诗时,首先,我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对学生说道:“今天咱们就共同来学习一首描写秋景的古诗——《山行》。”进而配以轻音乐播放了这首诗的诵读音频,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情感。然后,我引导学生具体赏析了诗歌内容,让学生在诵读情境下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古诗内容及内涵的理解。最后,我引导学生整理了这首诗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情诵读了这首诗,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运用诵读情境,刺激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了诗中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达到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运用直观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直观情境的创设是多媒体技术所独有的功能,而运用直观情境于课堂之上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思想,所以说学习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是教师的应该有的意识。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以多媒体技术运用直观情境于课堂实践活动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实现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播放了歌曲视频《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对学生说道:“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风光,今天我们就了感受富饶的西沙群岛。”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了地图,引导学生找出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进而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了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充满魅力的地方。最后,我引导学生整理了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了着重分析,让学生积累下了一些词汇,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运用直观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科的魅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了课堂当中,充分实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运用合作情境,创建民主课堂氛围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下,许多教师都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了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价值。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合作情境,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创建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其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再以合理的引导语言完成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任务。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将学生划分成了学习小组,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探讨喜欢去哪里旅行,从而在交谈中和谐了课堂氛围。然后,我就课题对学生提问道:“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呢,在牛肚子里旅行和我们平常的旅行有什么不一样?”于是安排学生进行了对问题的交流探讨。之后,我引导学生阅读了文章内容,通过指导学生合作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到了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最后,我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内容做了总结,使学生理解了青头和红头之间的真挚友情,让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合作情境于课堂实践活动中,创建了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切实完成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优质教学方法,值得教师去践行。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思索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以求获得最优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参考文献:
[1]顾维敏.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2):51-52.
[2]罗安丽.浅析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7(21):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