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琼琼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211100
【案例背景】
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但只有和语音、语意关联起来才能成为文字,成为表达的工具。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在文化的审美、文化认同的同时,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且正确地运用它。
【案例描述】
师: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三个动词短语中“飞过”“穿过”“越过”能不能都换成“飞过”?或者交换?
生:不能。
(问了几个学生,都不赞同,却又说不出原因。)
师:看下面的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山洞和一个动物,动物的牙齿很突出。
师:观察得真仔细,汉字是根据生活表达的需要创造出来的。老鼠善于用尖尖的牙齿打洞,从洞穴的这头到那头就是“穿过”,也表示从缝隙、洞里通过。小朋友们看看课文中的“穿过树林”,你有什么发现?
生1:树长得很高,蝴蝶不能从上面飞过。树缝就像山洞,蝴蝶只能从树缝里通过,因此用“穿过树林”。
生2:在我们课文中,“穿”表示从树缝中“飞”过。
师:为你们的思维点赞!那么,你们再观察“越”的字形,发现了什么字?
生1:我看到了偏旁“走”,古诗“儿童急走追黄蝶”中“走”表示“跑”的意思。
师:速度怎么样?
生:速度快!
师:“越”的理解,我们可以联系以前的知识。“翻山越岭”,谁知道是什么意思?(教师简笔画出示大山图)
生:“翻山越岭”指翻过山头。
师:从山的哪个地方通过呢?
生:“翻山越岭”中的“越”,就是指我们从山的上方翻过去。
师:课文中“越过小溪”指什么呢?
生:蝴蝶从小溪的上方飞过去。
师:“越”中还有一个“走”呢,蝴蝶飞行的状态怎么样?谁再来说说。
生:蝴蝶快速地从小溪上方飞过。
师:在这段话中,“穿过”表示蝴蝶从树缝里飞过;“越过”表示蝴蝶从小溪上面飞过;而“飞”不受物体影响。
(生齐声朗读动词短语: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
师:“穿过”“越过”都是有目的地飞哦,蝴蝶的目的是飞到哪里?
生:它们要“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师:你们通过学习“越”来看看“赶”,你读到了什么?
生:从“赶”中的“走”看出了蝴蝶速度快,应该是很着急。
师:有些蝴蝶的寿命十分短,只有两三个星期,它们的一生很匆忙。“赶”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蝴蝶的匆忙。那么朗读这句话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读?
生:读的时候节奏要快一点,可能语调也高一点。
【案例反思】
(一)明确我们追求汉字文化进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能更好地运用汉语言文字
课堂上我们要做到不能为汉字文化而进行汉字文化教学,否则课堂会变得很艰难,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本片段中动词短语 “越过小溪”中的“越”字教学,第一次设计的时候我是从字理出发,“(越)” 就是斧头的形象,士兵拿着兵器行动、越过。可是细细思量,这样的教学是让学生知道了“越”最早的形象,从字理出发也使得“越”字教学充满文化味,可是学生仍然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用“越”过小溪,而不是“飞过小溪”或者“穿过小溪”,这反而让学生更迷茫了,甚至有的学生以为“越”的意思跟斧头有关系。汉字随我们的生活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赋予了“越”从上方通过的意思,举一个学生熟知的“翻山越岭”,从山的上面通过,学生的疑惑迎刃而解,教学流程也简约了不少,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又让学生感知了新的知识。
(二)明确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在语境中引导学生感悟并运用汉语言文字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何为工具性、人文性,我们的界定并不是很清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一书告诉我们:语文的工具性内涵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这是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笔者认为,基于汉字文化的语文教学,是在实现语文工具性作用的时候,让语文学习变成文化审美、文化认同的过程,让汉语言文字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汉字首先是表达的工具,是在语言环境中运用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语境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字词句进行表达,在理解表达的同时进行文化审美、认同。斯霞老师倡导“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语境的重要性。
在本片段的教学中,三个动词“飞”“穿”“越”在这里都有“飞”的意思,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所用不同,这就是中国汉语言文字表达的精确性体现。花丛低,蝴蝶在花丛上飞来飞去;树林高,蝴蝶不能飞高,只能在树林中穿行;小溪流水哗啦啦,蝴蝶快速地从小溪上越过。如果是“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语言就显得呆板没有活力。笔者从字理出发,让学生在感知“穿”意象的时候感悟本文的“穿”是指从树林中间飞过。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汉语言的精确性。
(三)明确学生的学段特点,让基于汉字文化的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于汉字文化的语文课堂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中介。如何上一节学生喜欢的课,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笔者以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带着一定的学习经验进入课堂的。在课堂中,如果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没被调动,学习效率就会降低。“翻山越岭”是小朋友们知道的词语,学生带着对“翻山越岭”的理解来感悟“越过小溪”,蝴蝶飞行的姿态就在学生脑海中浮现了。“走”古文中是“跑”的意思,学生在“儿童急走追黄蝶”中学过。当这个学习经验与本文联系起来后,“越”、“赶”就变得丰满起来,不仅是一连串的动作,更表现出小蝴蝶的着急,也让小读者们跟着着急起来,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学生情不自禁地语速加快、语调提高。
其次,我们要从学生的思维视角来设计教学。低年段学生的思维比较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课堂变得形象可视化,这是学生所喜欢的形式。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教师要抓住汉字的特点,将汉字的形象呈现在孩子面前、扎根于内心。“穿”字的解读,教师出示并解释“鼠凿洞”图,“穿”字的形象马上就鲜活了,学生立刻就联想到蝴蝶飞不高,只能从树缝里“穿过”。但是,并不是每个关键字都要出示图,要视学情、文本需要而定。就例如“越”,出示图片反而会让学生陷入迷糊的状态。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认为基于汉字文化的语文教学只有先进行以上三方面的思考,我们才能让学生在文化审美、文化认同的过程中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地运用汉语言文字,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