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莉
昆山高新区城北幼儿园 215300
摘要:学前教育是每一个学生教育生涯的重要开端,对于幼儿思维发展和智力开发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游戏化教学一直都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游戏活动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将就如何在幼儿园中有效开展游戏教学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游戏教学;策略探究
前言:游戏化教学以其趣味性和灵活性一直都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要想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活动,就需要幼儿教师能够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明确游戏化教学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进而能够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游戏化教学设计,不断探索和创新游戏教学活动,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优化游戏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贪玩好动是大多数幼儿的天性使然,而幼儿园的教学也是幼儿成长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所以幼儿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时,要秉承着生本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游戏教学设计。切不可为了一味地迎合幼儿的兴趣所在,而过于重视游戏化教学的娱乐性,但是却忽视了对于幼儿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得游戏化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此外,纵观现阶段的幼儿游戏化教学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幼儿教师由于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普遍缺乏正确的游戏化教育观念,导致许多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时不能明确自身指导者的身份,总是扮演着绝对主导者的角色,完全掌握着游戏教学活动的主权,使得幼儿只能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游戏活动,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进而严重阻碍了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锻炼和提升。所以幼儿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游戏化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秉承着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加强引导教学工作,力求创设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游戏化教学活动。
二、营造良好游戏环境,丰富游戏教学材料
由于幼儿的年龄限制,所以大部分幼儿的心智思维都处在发育阶段,这也使得幼儿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和具象思维为主,因此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对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游戏化教学环境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兴趣,而且对于幼儿思维拓展和智力开发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幼儿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游戏化教学环境,并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化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要注重引入丰富的游戏教学材料,进而满足不同兴趣喜好和发展特点的幼儿需求。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针对小班幼儿的兴趣所在,准备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幼儿教学材料,如卡通人物的毛绒玩具、基础性较强的技巧类玩具。至于中班的幼儿则可以为其准备操作性较强的游戏教学材料,进而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性。而大班幼儿的认知思维能力较为成熟,所以幼儿教师可以为其准备益智类的游戏材料,如七巧板和华容道等益智类玩具,引导幼儿形成独立思考的探究思维能力。
三、创新游戏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教师要想开展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活动,就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创新游戏教学活动。因为幼儿是懵懂无知的,对于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所以他们也是通过与周围事物的不断接触来认识这个世界和了解世界。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游戏化的教学优势,将丰富多彩的课程知识有机地融入到游戏活动中,进而有效提高幼儿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同时还可以利用多样化地游戏教学活动,促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地锻炼。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创新多样性的互动游戏,如你画我猜、趣味障碍竞赛和丢沙包等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此外,幼儿教师还可以创新猜字谜、数字迷宫等益智类的游戏活动。或者是教师还可以积极创新亲子户外游戏活动,强调幼儿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有助于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提升幼儿家长对于家校共育的重视程度。通过这些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游戏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幼儿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有利于创设符合幼儿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进而可以促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有效地锻炼。还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积极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幼儿教师要秉承着生本教育理念,立足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游戏教学设计,丰富游戏教学材料,积极创新游戏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雯.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27):70.
[2]韩丽梅.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下),2017(0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