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俊英
四川省简阳市石桥初级中学 641400
摘要:初中教学工作具备长期性、复杂性与反复性,对师生来讲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为了迎接这项挑战,师生们付出了很多:端正学习态度,投入时间与精力;做好课前准备与课后复习,完善教学过程;履行自身职责,推动教学工作进度,即便如此,数学教学工作还是陷入了困境,让师生头痛不已,究其原因是教学技巧的缺少,也是本文即将探究的话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技巧;教学困境
教学技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轻松。对学生来讲,升入初中就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具体到初中数学学科就是要面临学习难度加大,学习内容增多,课后练习增加等问题,让学生倍感压力,产生畏难心理,而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这一心理,尽可能打消学生的顾虑,巧用技巧,发挥实效,突破困境。而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也进行了多方探索,终有所获,如下所示:
一、语言幽默、生动,具有感染力
生动活跃,妙趣横生的语言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其学习兴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因为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严谨性、逻辑性、抽象性,再加上教师严肃、刻板的教学风格,很容易让课堂充满了压抑性、枯燥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致。而有经验的教师会巧用巧妙的比喻,有趣的故事,恰当的幽默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且回味无穷,凸显了语言的感染力。
如,在学习《函数》这一课内容时,同学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函数的相关概念,自变量与函数值,列函数解析式等内容。而讲到函数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值时,笔者就巧借了语言的魅力,打了一个比方:“假设将函数中的自变量比喻为自行车的后轮,前轮则是函数值,当用脚蹬动时,后轮先动,然后前轮跟着动”这一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了解了自变量在函数公式中的意义以及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再如,比较函数y=5x-1和y=5t-1的差异时,笔者将其比喻为一个人的两件不同的衣服,衣服虽然不同,但穿衣服的人没有改变,由此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巧借语言技巧中的生动与幽默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降低了理解难度,强化了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快乐。
二、练习丰富、多样,凸显吸引力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发挥学科教学的实用性价值,让其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优化生活,因此大量的练习活动必不可少,因为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理解与运用能力,查漏补缺、弥补短板,这样在遇到类似的生活问题的时候才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快速解决问题,优化生活环境。当然,教师除了在练习的量上做文章外,还应该在活动形式上下功夫,因为形式多样、趣味十足的练习活动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致,让其积极主动地进入到练习中。
如,在学习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小:拿出一副扑克,抽掉其中的大小王,并规定抽到A给十元,抽到2给20元,抽到3给30元,依次类推,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还需要学生通过游戏解决以下问题:(1)如果只抽一次,能获得100元的概率有多大?(2)如果先抽一次,将牌放回后,再抽一次,两次数字和能获得100元的概率是多少?(3)如果先抽一次,不放回,再抽一次,两次数字和能获得100元的概率是多少?(4)如果同时抽两张牌,两张数字和能获得100元的概率是多少?(5)如果先抽一次,放回后,再抽一次,放回后,再抽一次,三次数字和能获得100元的概率是多少?游戏本身就具有吸引性,在加上问题的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与求知欲,吸引孩子们进入了思考中。再如,学习《整式的除法》这一课内容时,笔者组建了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自主练习,大家互相出题,独立解决,互相检查,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要集中小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与之前相比,这次的练习效果更加明显。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或者借助游戏与问题相融合的形式或组建互助小组,都吸引了学生的兴致,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到了练习中,提升了练习的效率。
三、内容充实、适当,遵循适度性
考虑到学生能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一堂课中的所有数学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分散教学难度,协调教学内容,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学会、学好,凸显了适当性原则。而要做到内容充实、适当,时间合理、充沛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控场能力,还能了解学生心理,把握教学规律。当然,因为每个学期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师生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不能浪费分秒时间。
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这一课内容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了解、会画以及运用三角形中线、高线、角平分线并尝试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笔者分析了学情:大家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对三角形较为熟悉,这是教学中的优势,但要同学们学习、理解三角形相关概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中线、角平分线很容易混淆,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只好将本课分为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是学习基础概念;第二课时是进行实践练习;第三个概念是课外拓展、提升巩固,由此分散了教学的难度,也不用勉强学生记忆。其实,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对知识点的把握与应用的速度超出了笔者的预想,提前完成了第二课时的练习任务,还剩余一定的时间,此时笔者将第三课时的内容放到了第二课时中,趁热打铁,避免浪费教学时间。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教师具备把控全场的能力,协调资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时间,遵循适度性原则,给学生带来学习的舒适感。
四、评价动态、发展,具有鼓励性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身的个性,思维;有着自己的成长轨迹与学习习惯,且孩子们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他们可能会分秒间产生新的想法,或者一两天就有显著的进步,呈现上升发展的趋势,为此需要教师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并实施鼓励教学,给予学生持久的动力。
如,《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效,笔者布置了一个竞赛游戏,看一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答出以下的问题:用一根绳子环绕一棵大树,若环绕三周,则绳子剩余4米;如环绕四周,则绳子短3米,请问这根绳子的长度是多少?树干周长是多少?问题难度不大,只要学生好好听讲就能顺利解答。不多时,就有孩子解出了答案,获得了笔者的表扬。在“领头羊”的带领下,其他孩子加快了思考与计算的速度,也陆续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最后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学生在冥思苦想,认真钻研。此时,笔者暂停了竞赛活动并点名优先解答出来的学生讲解自己的答题思路,一来是为了给剩下的学生指点“迷津”,突破思维瓶颈,二来是为了奖励该学生,让其有机会当着所有学生的面“炫耀”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不一样的鼓励。果然,在同龄人的指引下,剩余的学生茅塞顿开,纠正了思维中的错误,解答了问题,获得了满足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实施了评价技巧,给予优等生语言鼓励,也维护了差生的自尊心,让优等生代替教师讲解教学思路,对一种另类的鼓励,促进了学生的持续进步。
综上,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初中学科都有一定的难度,为此需要教师寻找有效的教学技巧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改善教学环境,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轻松、快乐地成长。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上述几点建议,以期能为教育教学事业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胡雄.刍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考试周刊,2017(11).
[2]杨秀东.新课改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策略刍议[J].考试周刊,2016(25).
[3]王月红,王玲.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