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军营
三原县陂西镇大门小学 陕西省 咸阳市 713800
摘要: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尚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而如今也并非让学生被动学习的时代环境,所以必须要思考出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懂得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法,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直观情境;互动情境;合作情境
情境教学法能够将学生融入到一定的环境当中,这对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是十分有帮助的,所以如今的教师都在思考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懂得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摒弃不正确的教学理念,以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拿出快乐的学习心绪参与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意识
直观情境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而言极具吸引力,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说直观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懂得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事半功倍的吸收知识。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看一看(一)》这一节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出示了一个又红又大又圆的苹果,又通过翻转,让学生看到了这个苹果坏掉的部分,对学生说道:“为什么同一个苹果,我们会看到两个不同的面。”然后,我又以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盲人摸象》的动画视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指引学生观察具体实物前、后、左、右的几个面,让学生体会到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之后,我通过抽查学生回答问题,判断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强弱,为后续更具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奠定了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教育学生要从小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知道了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便不同,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有了事半功倍的吸收。
二、创设互动情境,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互动一般指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但在传统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走进学生的心中,只是对学生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授课,造成了十分枯燥的课堂范围。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中的小学数学教师,理应有创设互动情境的思想和行动,力求构建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兔请客》这一节时,首先,我在课件上出示了主题图,以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归纳了图中的数学信息,从而和谐了课堂氛围,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了良好的铺垫。然后,我对学生说道:“大家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能够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从而引出了列算式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到了整十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我以抽查检测的方式了解了学生的掌握程度,做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知识反馈,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创设互动情境,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充分达到了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创设合作情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合作情境在课堂上的呈现于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得到了教师的充分认可,许多教师也在课堂上做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也须得跟上教育教学的趋势,在课堂上创设合作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学习热情参与课堂,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扣子》这一节时,首先,我通过在课件上展示图形,引导学生复习了之前所学知识,对学生说道:“如果要把这些图形分一分,分类方法能有哪些?”于是我将学生划分成了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合作思考,旨在使学生于合作中体验到分类标准的不同,分得的结果便不一样。然后,我引进了新知,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小组中讨论按什么标准将扣子进行分类,看哪个小组分类的方法多,分的快,从而活跃了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对学生强调了数学中的分类思想,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创设合作情境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分类给生活带来的有序性,使学生感受到了分类的好处,切实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创设对学生成长上的帮助很大。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懂得以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从小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求能够充分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朱新科.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6):52.
[2]鲁文天.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0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