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4期   作者:李双玉
[导读]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发展,有效教学的思想已渗透到现代教育活动之中。
        李双玉
        英都中心小学 福建省南安市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发展,有效教学的思想已渗透到现代教育活动之中。数学作为学生小学教育阶段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素质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实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对于正处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其教学方法和认知环境的运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教师因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和组织策略,导致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存在偏差,影响其自我主体的发展效果。因此,本文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升的有效策略两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探访和调查,发现当前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师课堂引导缺失、组织活动效果不佳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效果,导致学生的主体发展和素质培养受到阻碍。
        1、学习兴趣不足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反映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质量和理解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授,缺乏对学生兴趣和能动方面的培养,忽视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体验。
        2、课堂引导缺失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探究方向,打牢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知基础始终是学科教师教学发展的重点。然而,在部分地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课堂引导的有效方法,其教学手法呈现单一化现象,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自主能动状态得不到激发。
        3、活动效果不佳
        一节有效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其课堂环节的设置和把握,对学生主体和学情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学情的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其环节的设计也未能从学生的课堂基础出发,导致课堂环节的互动效果存在不足,脱离学生主体发展的正确轨道,这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引入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实际生活,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此外,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生活化数学的感知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引入生活案例,调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状态,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课堂目标。
        例如: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我利用计算机投屏技术,将学生所熟悉地教学楼以电子模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对该建筑物的观看和思考。在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中,学生都张大嘴巴、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所在的教学楼,这时,我看到学生都被画面所吸引后,展示不同角度的建筑物图片,让学生自己思考是从什么位置所拍摄的。学生听到问题后,结合电子模型所展示的画面认真思考,将所看到的画面记录下来。通过将生活中教学楼的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的抽象化的思维具体化,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重点。
        2、巧设问题环节,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课堂问题往往能检验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其学习基础起到巩固、提升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对问题的作答情况,了解授课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巧设问题环节,引发学生对课堂问题的探究心理,提升学生的运算分析能力。此外,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教师还应避免超纲、低效等现象发生,确保课堂设问环节的有效进行。


        例如:在“加与减”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掌握加减两则的运算方法,为了检验学生对加减运算的实践化效果,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设置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
        2.1计算题
        600-233=  346+199=  456-278-132=  930-80+48=  368+12-230=
        2.2判断题
        278-199+184?324-49+10
        318+254-190?288-120+320
        800-289+484?488-170+455
        2.3小明周末要去奶奶家玩耍,从自己家到奶奶需要经过图书馆、文具店,已知小明家距离图书馆450米,图书馆到文具店230米,文具店到奶奶家320米,求小明家到奶奶家的距离?
        2.4明星文具店共有850支铅笔,第一天卖出230支,第二天卖出370支,请问文具店里还剩多少支铅笔?
        通过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不仅能检验学生对加减运算的掌握情况,还能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
        3、打牢个体基础,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认知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掌握不牢、分析不到位的差异化现象,这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学科发展基础造成不良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培养策略,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抵触等心理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打牢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满足不同个体的内在需求,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周长”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化现象,我对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的过程中,打牢自身的学习基础,提升理解能力。同时我还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搭配原则,保证学生与小组之间的学习性。此外,我该根据各小组的学情变化,提出不同的讨论问题,如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工人师傅要制作篱笆将其围起来,已知花坛的两边长分别为2米和3米,请问需要制作多长的篱笆才能将花坛围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还能增强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
        4、组织游戏互动,丰富学生课堂活动
        对于正处在儿童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其性格活泼好动,大多对游戏活动存在极大的参与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互动,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不仅使学生的课堂体验得到提升,还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寓教于乐、有效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中,为了打牢学生小数读写和大小的学习基础,丰富课堂学习氛围,考虑到学生已初步学习小数的读写,我组织学生以“对对碰”的游戏,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游戏小组,并进行数字编号,将其中一名学生作为小数点“代表人”,随即说数,让学生进行组配。学生听到游戏规则后,都纷纷举手参与。这不仅使学生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激发,还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活案例的导入、课堂问题的设置以及学生主体的培养,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还能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实现学生主体发展的目标起到促进效果。此外,注重学生个体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学生个体和整体的学情发展,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发展本质出发,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优化学生的学习形式,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春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8):86-86.
        [2]荣芳.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赢未来,2017(19):91-91.
        [3]王帮贵.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7(15):214-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