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
安徽省安庆市第十六中学 246000
摘要:中学生接触信息的频率越来越高,接触面越来越广,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却相对较弱,因此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已成为一种趋势,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也是十分必要和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网络 中学生 德育渗透
一、网络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当今社会已进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网络的出现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
互联网以其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它一方面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中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使中学生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同时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中学生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另一方面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长期上网会引发中学生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中学生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发生;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中学生的双重人格障碍,使中学生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辍学,更有甚者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乃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媒体,一方面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现代化教育手段,拓展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另一方面,网络所具有的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同时给处于身心成长期、辨别力不强的中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正面引导,弥补缺失,开创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和优势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学校教育要以德育为主”;《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团中央也建设了“青少年文明上网”工程,这些都充分说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还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伦理和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和价值观,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下课铃声没响多久,就有学生气喘吁吁地跑到了机房,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能上网吗?”;课堂教学中喝饮料、吃零食;看课外书籍、做其它学科作业;重启计算机、关闭教学软件;部分学生胡乱输入信息,辱骂他人;个别学生趁老师不注意登陆一些与自己生活、学习无关的网站;甚至不少平时在学校表现良好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也表现出其道德缺失的一面;上完课后凳子东倒西歪,键盘、鼠标摇摇欲坠。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思想教育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已成为一种趋势,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也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技术课90%以上的课时是在机房进行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教学方式的优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还能通过它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于乐,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德育渗透的经验和做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最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对号入座,爱护计算机设备,培养正确的计算机操作和用电安全、讲究卫生意识,自律自理,营造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当面指出,交由学生讨论交流,并通过网络环境去搜索相关或相似的案例,明白其影响和后果,在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青少年喜欢新鲜、好奇,特别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喜欢展示自我,渴望寻求友谊,网络作为不二的选择进入了中学生的视野,它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中学生投进网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由地与外界进行着交流,但同时也遭受到网络负面的影响和侵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就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电子教室监控软件、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3.增强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自学和合作学习是现在乃至将来最主要的学习模式。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喜欢学、求知欲强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各种各样的主题,创设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学、主动探索去获取知识,享受通过自己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可以提出一些难题和当前敏感的话题,让学生组成小组去交流讨论,并借助网络去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和团队协作能力。
4.渗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沟通的日益方便,各种外国文化和产品集聚在我们四周,因此当前中学生崇洋媚外的思想还很严重,总认为国外的产品和文化比国产的好,从衣食住行到电子产品、从音乐到电影,甚至动漫到处都弥漫着外国文化和产品的影子,因此要加强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不仅知道18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在美国宾悉法尼亚大学,还要让他们了解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在中国古代《周易》中就已经出现了雏形;中国也研发出了计算机的核心“龙芯”CPU;中国的WPS办公软件也不逊于微软的OFFICE软件;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也包含了中国人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在教学方式上,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适时进行。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想办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来,这才是为学生的将来负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哲满.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J].中外交流,2019,000(00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