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存
广东省河源市卫生学校, 广东 河源517300
摘要: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人体解剖学在医学中重要性不言而喻。运动系统又是人体解剖教学中首先接触的系统,在理论和实践课堂怎样上好运动系统,让学生将初学时的略恐惧的求知欲、对微妙人体的好奇心、肉眼和镜下观察人体新鲜感转化成源源不断发自心底的学习兴趣,并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对人体解剖学教师的一个必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困境。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运动系统 教学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门医学首门医学专业课,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九大系统之一的运动系统又是人体解剖教学中首先接触的系统,在理论和实践课堂怎样上好运动系统,让学生将初学时的略恐惧的求知欲、对微妙人体的好奇心、肉眼和镜下观察人体新鲜感转化成源源不断发自心底的学习兴趣,并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对人体解剖学教师的一个必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困境。笔者在多年的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有目的尝试和积极有效地探索,有的放矢地较好地解决了教学过程所面临的问题。
1 不忘”解剖学姿势”在运动系统中对方位参照作用
解剖学姿势是指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自然下垂,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的姿势。描述人体的任何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假如观察的标本或模型是俯卧位、仰卧位、横位或倒置,甚至只是身体的一部分,也仍应按解剖学姿势进行描述。??
在讲授骨学中各骨时,通过多媒体、3D全息投影、VR等方式演示各骨形态结构和功能,各骨跃然纸上。??但学生在辨认206块骨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单骨结构与书上或图谱上的不一致,甚至找不到某些结构。为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上述困惑,告诉学生拿着辨认时出现困惑的骨头,以解剖学姿势为参照,好比是自己身上的骨头,然后再去对照教材、图谱找结构,并思考困惑的原因。学生们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思考困惑,从内心深处明白,解剖学姿势在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中的重要,要正确辨认出骨的结构,以时刻不忘解剖学姿势为参照。因而,无论是示教,还是提问,先以解剖学姿势为参照,再对标本进行描述,所有困惑迎刃而解。如四肢骨,首等要求学生分清是左侧右侧,并将上、下肢骨分别按解剖学姿势按方位组装起来,如尺骨茎突、桡骨茎突、内踝、外踝等重要骨性标志结构在肢体什么地方,印象深刻;对于桡神经沟、尺神经沟、三角肌粗隆等重要结构也能很快找到;同时对游离四肢骨与肢带骨的关系也理解到位;哪些标志性结构在前,哪些结构在内侧就能心中有数。如躯干骨,要求学生用各椎骨做出椎间孔;厘清肋骨是左侧,还是右侧的;正确连接肋骨、胸骨和胸椎。以此让学生注重椎孔和椎间孔的区别,说出胸廓如何围成的。
2 强调结构与功能的相统一在上下肢中体现
在四肢的理论和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必需要强调结构与功能的相统一在上下肢中体现。经历漫漫数万年,人类从爬行到直立,为了适应自然,四肢就变成了上、下肢,于是上、下肢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工,功能的不同,决定了结构上的差异。但因其都属于四肢,故又有一定的联系。在讲授和学习下肢时,要求学生和上肢的骨、骨连接以及骨骼肌进行对应比较。上下肢各对应骨之间既非常形似,但又有一定差别。如自由的上、下肢骨分部、数量上基本一致;上肢的结节和下肢的转子,上肢的茎突和下肢的踝等结构在位置和形态上很相似,需相互对照着记忆。但由于功能不同,上、下肢的关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上肢灵活,下肢稳固;而骨骼肌则上肢肌小而复杂,下肢肌粗大、相对简单。通过理论和实验课堂教学中强调认真比较,结构与功能的相统一在上下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加强了知识的理解记忆。
??
3 应用自体促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
??????人体解剖学的内容是对正常人体的结构功能描述和研究,因此每个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实实在在活的标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可以参照自体,将教材中的内容在自体一一验证。运动系统所涉及到的骨性标志、肌性隆起和体表明显的肌腱,要求学生在自体上逐一扪摸,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结合临床上的应用讲解一些重要的体表骨性和肌性标志,以达到认识和记忆的升华。如讲授关节时,在讲台上示教关节的运动,用教鞭作为轴,边做运动边讲解,并不时提问:屈、伸是绕什么轴运动?踝关节的屈是怎样的?拇指的屈、伸、收、展怎么做?尔后再请学生到讲台结合自体表演关节的运动形式。如讲授脊柱三长两短韧带时,教师先示教后请学生表演拟人化的椎骨:自体躯干代表椎体;上肢呈弧形放于胸前,代表椎弓;双掌合十,指间朝前,代表棘突。另请一个同学在已表演示好的拟人化的椎骨上分别指出前纵、后纵、棘上、棘间和黄韧带,并分辨棘间和黄韧带的区别。通过学生自体演示的拟人化的椎骨,延伸出知识点:椎管,并提问临床上通过椎间隙进入椎管,穿刺抽取脑脊液,先后经过哪些韧带?通过充分应用自体扪摸和演示,把抽象枯燥的内容转变成形象直观,且联系临床实际,促使人体解剖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
4? 提炼关键词形成”口决”等增强知识点的持久性掌握
据统计,医学中1/3以上的名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解剖学名词达6184个之多)均来源于解剖学,如何在一学期的有效时间内了解、熟悉、掌握数量如此之多又显枯燥解剖学名词,一是难度可想而知,二是容易遗忘。作为人体解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授之鱼”,而且还要”授之渔”来增强知识点的持久性掌握。如在讲授一侧的8块腕骨(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时,可根据腕骨近、远侧两列排列,从桡向尺侧提炼出关键词形成口决:”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在讲授7块一侧足骨的跗骨(距骨、跟骨、足舟骨、外侧楔骨、中间楔骨、内侧楔骨、骰骨)时,可提炼关键词形成口决:”上距下跟距前舟,舟前三楔外侧骰”;如讲授肩胛骨的三缘、 三角、三窝和两面等结构时,可提炼出”3332”。这种口决或数字化提炼对学生持久性了解、熟悉、掌握解剖学名词效果是明显的。
5采用组间互辨结构课堂反馈见效果
在每次课结束前反馈环节中,以小组为单位(每相邻四桌为一组共6-8人,全班6组),抽查结构掌握情况。每次每组随机抽出一名组员做代表,到其它组去认标本中结构(每组都有一个其它组组员来本组辨认结构),裁判是该组的所有组员,教师担当裁判长的角色。代表到位后又随机抽出五个结构,公布在一体机显示屏上,采用倒计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结构辨认。通常进行三轮结构辨认,为保证公平性和每组组员参与度,要求每组选定的代表和到其它组别进行辨认结构时每轮一定要不同。每一轮辨认结构时要进行记分(一个结构辨认正确得2分),三轮后统计各组得分,得分最低的一组,课后保洁本次课的教室或实验室。如果遇到有争议的事项,可向裁判长提出,进行最后仲裁。为了本组集体荣誉,每组学生在之前的标本辨认实验课中都非常积极认真准备和现场互辨结构中一丝不苟。学生对这种检查互辨结构的反馈方式也很认可,且对辨认错的结构,要进行评讲,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快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结构的认识,也让课堂反馈起到实实在在效果。
[参考文献]
[1] 侯鹏高 .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数字妙用 [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