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绘画”模式,提升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4期   作者:田珊珊
[导读] 古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练,韵律之优美、蕴涵之丰富
        田珊珊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明德学校,浙江杭州,311241
        摘要:古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练,韵律之优美、蕴涵之丰富,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精髓。因此,对教师的古诗词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尝试通过具有“绘画美”的古诗,将绘画引入到古诗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画”去感知诗意。本文阐述了“绘画”模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特点、方法及作用,以此丰富学生内心的文化底蕴,提升内在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绘画模式;绘画美
        午间,经过走廊,教室里传来阵阵读书声。该到了每周午间诵读诗歌的十分钟了,学生手捧书本,有口无心地念着……每到此时,脑海中不禁产生疑问: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十分钟,难道是“走过场”?继而联想到一次四年级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学生作木纳状。是什么导致学生的心灵无法叩启诗词的大门?
        现今,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讲、读、背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强,“小和尚念经”式的课堂氛围显得呆板、枯燥。
        大部分教师的古诗词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讲解法”,即按部就班地逐字逐句理解,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这样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了呢?
        于是,利用绘画教学古诗的形式破土而出了。这是一种站在儿童的角度,立足儿童的视角,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儿童对诗意的理解、感悟,是通过诗文的文字形象语言与绘画的视觉造型语言互补、融合而创作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利用绘画,提高学生的学诗兴趣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是古诗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用色彩缤纷的画笔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让他们的大脑处于一个“兴奋点”,激发学诗兴趣,主动求知,寓教于美。
         古诗词创作中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景物,能唤起读者的色彩感觉,给人以绘画色彩美的艺术享受。尤其是中低段的小学生,他们的直观感受能力强,古诗词中带有色彩的语言往往能抓住他们的眼球。正如《绝句》一诗,笔者引导学生去观察诗中景物,描绘景物色彩,激发他们学诗的兴趣,让他们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从而更好地感受古诗的艺术形象。
教学片断---杜甫《绝句》
师:杜甫的《绝句》中有很多对景物的描写,大家试着找一找!
生:黄鹂、白鹭
生:翠柳、青天、西岭、船
生:雪……
师:同学们都把它找出来了,那你们再仔细瞧瞧这些景物还有色彩呢?谁能把这些色彩给找出来?
生:黄鹂是黄色的,翠柳是绿色的
生:白鹭是白色的,天是青色的,还有雪是白色的
师:大家把诗词中明显的颜色给说出来了,那你们还能从这首诗中找出其他颜色吗?
生:船是褐色的,有点破破的感觉
生:水是蓝色的,跟天空一样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你看,在杜甫的笔下简短的28个字就蕴含了这么多的颜色,一句一景,合起来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二、利用绘画,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诗为画“点晴”,画也能解味诗旨。在诗歌教学中引入图画,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强化对诗的理解,感受纸背的神韵,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到诗词中用字的传神和内在的精髓。
(一)绘画解诗意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象化,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诗中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悟诗情,还能充分展示理解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古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草》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它通俗浅显,却寓意深刻。诗人抓住野草的生长规律,对野草的顽强生命力给予热情的赞美。笔者认为,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要想理解“一岁一枯荣”并非易事,说教式的讲解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因此,笔者和学生一起拿起画笔……
教学片断---白居易《草》
师:野外的小草长得真茂盛啊!绿绿的,一棵紧挨着一棵。(学生按照老师的描述,用绿色的笔,画出一片绿色的草)
师:你们画的是什么季节的草?(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画的是春天的小草
生:我画的是夏天的草
师:注意看!小草慢慢地由绿变黄,打不起精神啦!(学生照着老师的描述,用绿色、黄色的笔,画出了黄绿相间,倒在地上的小草)
师:现在你们又画的是什么季节的草呢?
生:我画的是秋天的小草
生:我画的是冬天的小草
师:在一年中春夏季节,小草长得怎么样,而秋冬季节小草又会变成怎样的呢?
生:春夏季节小草长得茂盛,秋冬季节小草变黄了
(二)绘画扩想象
        学生们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家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向进行再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片断---《古诗词三首》之《乡村四月》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这幅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们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生闭上眼睛进入了想象的空间。)
师: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幅画作。


生:“绿遍山原”我会画上一大片一大片的翠绿的草原,还有一棵棵茂密的树木。
生:“白满川”就是一片白茫茫的水,我还要用淡淡的颜色来画蒙蒙的细雨,像烟雾一样。
生:因为子规就是杜鹃,所以我要在纸上画上几只杜鹃,它们仿佛在树枝上“咕咕”的叫着。
生:我要画上农民正挽着裤腿,弯着腰在稻田里插秧……
师:同学们想象的太精彩了,那你们觉得在这幅画卷上用得最多的颜色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绿色。因为是“绿遍”山原。
生:我也觉得是绿色。因为诗中说了是“四月”,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
(三)绘画破难点
        古诗文的教学,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让学生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即使是疑点难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世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与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
         同样,《渔歌子》这首词中所洋溢着对渔家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是一难点。如何使学生体会诗人这一思想感情,笔者尝试以下做法:
教学片断---张志和《渔歌子》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两句诗画图,学生画出: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河边,娇艳的桃花开得正艳,洒落至河中,随着流水向远方漂去,只见清澈见底的河水中,肥美的鳜鱼正在嬉戏呢,真令人神往!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后两句诗画另一幅图: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着绿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着斜风细雨。真是一派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最后,让学生把两幅图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领会到“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是衬托了渔父的悠闲自得。渔翁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境之中,乐而忘归,更是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学生通过画图,受到了感染,不得不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这样难点也随之突破了。
(四)绘画品修辞
   诗歌中的修辞虽对诗歌本身而言是“亮点”,但对于学生理解起来却是“难点”。贺知章老先生《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笔者认为学生不能很清楚地理解“春风”与“剪刀”之间的关系。于是,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们手握画笔,画纸上就有了如同碧玉装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这一片 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恰似那神奇灵巧的剪刀。春风中的柳叶、剪刀的精心裁剪,这两者不正是诗句中比喻的最好诠释吗?学生通过绘画对修辞有了更好的理解,知识不再变得生搬硬套。
三、利用绘画,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
        《山行》一诗中,笔者引导学生:诗人写了什么?诗人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描绘出来?让学生动手把脑海中浮现的秋色图画出来:远处,有一座宁静的山庄,秋色浓艳,一条蜿蜒小路伸向远方,山民搭建的小屋错落有致地点缀山间,小屋炊烟袅袅;近处,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如图3)然后,学生相互讨论,在交流中感受诗词的意境,从中也得到美的愉悦。
        四、利用绘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拓展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想象美。
        同样在《望庐山瀑布》一课中,运用闭目冥想的方法,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庐山瀑布的美景,再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美景,接着进一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勾勒出瀑布的动态美,然后引导学生把这美景画一画,最后让学生讨论:如果你站在你所画的瀑布下,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境,同时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倡导学生吟诗作画,把古诗想象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画,融想象于画面,这也是一种诗文、诗情与学生的品味、感悟的对话和交流。
         实践中的反思
        绘画的过程是一个张扬个性,让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但实践过程中需注意:
         绘画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时要把握好尺度。首先,教师要注意引导,不能让学生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要尽量画得与诗歌描述的内容相一致。其次,教师要注意把握时间,尽量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此外,不要过于精雕细刻,以免上成图画课。
         不要成为“放羊式”教学,小组合作更利于收获。鉴于小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
参考文献
[1]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68-69.
[2] 章娣,《谈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宁夏教育》,第7-8期,37-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