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性表达的高中时评写作指导举隅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4期   作者:陈坤
[导读]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思维发展与提升”确定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发展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陈坤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摘要]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思维发展与提升”确定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发展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时评是当下流行的文体,它闪现着评论者胸怀天下的思想光芒,能体现评论者的逻辑思辨能力。今天的语文课堂,承担了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重要使命,教会他们思辨性的表达非常重要。对时评写作的规范化指导,从直接目的来看,提升学生考场战斗力;从根本目的来看,培养了学生思辨性表达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思辨性表达;高中时评;写作指导
        思辨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和过程,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体现。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提到,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1近年来,情境型议论文有逐渐替代传统的阐述型议论文的趋势,这非常切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本文中,笔者将总结实际教学经验,以期提炼出若干操作性强的高中时评写作指导策略。
        一、掌握分析事件的基本思维向度,快速搭建文章框架
        所谓的向度,即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判断、评价和确定某个事理。这在传统议论文中,也被称为“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就时评而言,就是对中心立场、判断(即传统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的多角度的剖析,可以判断事件的本质、原因、影响、解决方法等,简称“质、因、果、法”。在时评写作的入门阶段,教师们提供这些基本的思维向度,指导学生沿着这些向度分析问题,是培养思辨性表达的基本能力的一种策略。
        (一)对中心事件、人物行为,做出本质上的界定和判断,简称“质”(本文举例除注明出处外,皆为笔者原创。)
        1.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贫乏症。
        2.“还珠格格”复播并引发热议,折射人们对文化泡沫市场中经典价值的思考。
        3.对颜值的过分追求,实则片面强调了首因效应在“效率至上”的经济浪潮背景中的作用。
        4.怒怼“高铁吃泡面”折射边界意识淡薄。
        行文常用的句式有:“……是……”“……体现了……价值观”“这是……观念的体现”“……折射了……”等等。
        (二)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简称“因”
        一种典型社会现象之所以产生并引发人们讨论,通常有事件主体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还可能有深远的经济文化背景等等。学生通过探究问题的原因,可以形成对事件的深刻认识。例如:
        1.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迅速被传播,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热衷于炒作网络热词的推手的搬运作用。
        2.高铁上没有明确禁止食用泡面等食物,所以,以影响自己或孩子为由阻挠他人食用某种食品并厉声斥责,恐怕也超出了权利边界。
        3.在社会飞速发展、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包括年轻群体在内的都市人普遍都有“无力感”逐渐增强的真实感受。而这也是“小确幸”在年轻群体中风靡的主要原因。
        在行文时,可以采用“取决于……”“原因是……”“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


        (三)分析事件的意义、作用,或该做法可能导致的后果,简称“果”
        例如,2017年,在青年中有个流行语,叫“小确幸”,这引起了文化人的关注,我们在分析该文化现象时,可以有如下观点:
        1.如果大家都把眼光聚集在“小确幸”上,局限对于个人感受的狭隘追求,可能会减少个体对整个社会其他议题的关心,进而影响年轻人的进取心和斗志。
        2.“小确幸”的心态,有助于维持现行的社会生活秩序与生活方式,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安定,有助于心灵的净化与小小的幸福感。
        3.“小确幸”也存在着弊端与隐忧,那就是——维持既有生活现状与方式的追求,自我陶醉与满足现状,没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不愿睁眼看世界,不求改革不愿开放,甚至出现排斥,反对改革与开放的行动与声音。
        我们在阐明对“小确幸”的态度时,通过分析意义,推测后果,使读者对这种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在行文时,可以采用“有利于”“……使……”“……导致……”的句式。
        (四)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面对该事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么样的,简称“法”
        在传统的议论文中,它通常作为文章结尾部分的“解决问题”部分。
        1.只有每个人行使权利时,不逾越边界,与他人沟通时好好说话,不过分自我地将幸福和舒适凌驾于他人之上,人与人之间才更趋于平等,公共生活才更趋向美好有序。
        2.我们应如何对待“小确幸”这一社会风潮呢?我认为应将其放入平时的生活琐事中。但对于学业事业这些大事时,仍应积极面对,奋发向上,充满进取意识。
        3.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不必像佛系青年那样不争不抢、无欲无求,但也不应该像欧某这样轻易放弃生命,毕竟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期待。
        行文常用句式有:“只有……才”“应当……”“这需要……”。
        二、分析材料具体情境,体现思辨思维
        回望2015年全国I卷: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依然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我们在选定立场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情境中的因素,这里有父女关系,有情与法的冲突;在高速路上这一特殊的环境里,他们还是司机和乘客之间的关系;而这个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实际上又置身于一个更大的舆论场中,公众对女儿的选择是有不同的期待的,它给社会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范例。这给我们时评写作的启发是,对是非的判断,不能罔顾事件的大背景和小情境。
        例1:史奉楚在《怒怼“高铁吃泡面”折射边界意识淡薄》中,就某女乘客怒怼吃泡面的男乘客之事,作了是非的判断:
        高铁属于密封性较强的空间,每名乘客都有维护高铁内秩序,不破坏该空间内空气质量的义务。这也是乘客作为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但是,在高铁没有明确禁止食用泡面等食物的背景下,以影响自己或孩子为由阻挠他人食用某种食品并厉声斥责,恐怕也超出了权利边界。当人们在公共场所活动时,不宜过分干涉他人权利,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美好的公共秩序。……再回到“高铁吃泡面”事件,要是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在高铁上不得吃泡面等可能产生刺激性气味的食物逐渐成为共识,或者上升到道德义务或法律义务。斥责、制止他人吃泡面将理直气壮,否则很难摆脱“矫情”,“将自我权利凌驾于他人权利之上”的嫌疑。[][2]
        对于在高铁内吃泡面这件事,如果我们仅从简单的权利义务的角度分析,很容易被事件的女主角情绪带偏,一同谴责男乘客。而这则事件的具体情境是“高铁没有明确禁止食用泡面等食物”,所以,“你挥舞拳头的自由止于我的鼻尖”。
        高考题中的情境性材料,通常是打磨后的简化的材料,包含的矛盾冲突并不复杂。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分析问题情境的意识,养成理性的是非观,而非简单的情绪判断。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培养一代有独立、深刻思维能力的个体。余党绪曾说:“高考写作,是建立在日常写作训练与实践基础上的,要善于将日常时间的成果转化为考场上的战斗力。”[][3]写作,就如同把阅读所沉淀的思想财富,投资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市场,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继续发展,逐渐走向深刻和理性。
        
        参考文献:
[1]  宋付刚.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作文成功之路[J]. 2018.3
[2]  董毓,余党绪.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对谈.语文教学通讯[J] .2017.1
[3]  朱明坤.思辨读写: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J].2017.2
        [陈坤,男,中学一级教师,任学校语文备课组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