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与写作融合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4期   作者:李健
[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
        李健
        
        深圳市桂园中学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对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载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都应发挥其巨大作用,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产生持久影响。新时代成长的中学生受多元文化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化思潮地冲击最大,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殊不知,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它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近几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感肩上的一份重任。而今天我将从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读”与“写”的融合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那如何通过作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呢?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弘扬传统文化,以生活为源泉,努力构建自由写作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提高写作能力。
        我认为可以做到:读范文,做积累,多模仿,勤写作。
        (一)
        我们的教材中就有经典文章值得反复品读。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是好范文。这个单元的导读这样写道:“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社戏》《灯笼》都是很有情味的文章,《安塞腰鼓》《回延安》则有浓郁的地方民俗色彩。在授课过程中,我带着学生通过文字去感受独特的民俗文化,分析写作的内容和角度,玩味有特殊含义的词句,理解作者情感和思想,并且指导学生做好摘抄。老教材中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琦君的《春酒》都是意趣盎然、有温度有情怀的文章,我会给学生补充这类文章进行阅读讲解。并且鼓励学生尝试发掘身边的民俗文化素材,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并且模仿课文写作,以文字展现新角度新思想,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民族乃至国家。
        传统文化的内涵很多,我与学生一起商讨得出以下内容:
        1.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清明、中秋重阳以及这些传统节日里的乡情鲜事。
        2.传统美德:常见的如爱民如子、舍生取义、乐善好施、惜时勤奋。罕见的珍惜字纸、习劳习苦、成人之美、以德报怨、秃笔成冢等。
        3.传统美食:如年糕、饺子、粽子    等,尤其来自家乡的地方菜系及家庭的特色菜,充满浓浓的家乡味。
        4.传统艺术:剪纸、刺绣、木刻、版画、风筝、皮影戏、国画、书法、戏剧等。这些艺术品式常用的艺术手法——象征、留白、言外之意、对称与错综。
        5.方言:方言来历、方言词汇、方言使用中的趣事乐事。
        6.传统智慧:曹冲称象、春秋笔法、华佗再世、不战而屈人之兵。


        7.中国哲学:老庄无为、孔孟仁爱、白马非马、法家权变、王阳明“心学”。
        8.家乡的风土人情。
        9.诗词文化,古典名著。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典籍如璀璨的明星。
        (二)
        学生除了可以参考教材中的范文进行模仿,还可以从教材的古诗文中汲取养分。如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率子孙等人,用理想、用汗水、用奉献去铺满造福子孙后代的征途;《湖心亭看雪》中舟子喃喃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道出的是张岱遗世独立、孤高自傲的高洁情操;《诫子书》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初中六册教材中80多首古诗,也有不少诗句随时为我所用。读透课文,融会贯通,古为今用,写出有丰富内涵的文章。
        (三)
        我们做课内积累的同时,还应从课外阅读中做好文化素材的积累。积累的范围还可以更宽广一些,除了传统纸质材料,也包括网络媒体出现的内容。胡少明主任在进行“一个观点两个故事”的作文教学中曾经给学生整理出非常实用且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和名言警句;我在今年疫情期间的“萤光如炬温暖闪烁——疫情义重”的作文教学中也将网络媒体中出现的经典素材和网红句子整理归类,作为学生写作素材。教师整理的作文素材给学生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写作前,指导学生分类积累历史、文学、哲学方面的典章故事,尤其需要积累性质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生活细节、语段描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积累必定吃大亏。
        (四)
        苏轼的《和董传留别》中写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文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和文化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学生若能将古诗文名句巧妙移植到自己的文章中,定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并营造出浓厚的底蕴。
        (五)
        读写融通过程中,要追求个性,要与众不同,不能人云亦云;不妨常做逆向思维,多从反面去反思历史现象,收集对历史作出反思的观点及其真实可靠的史料。学生平日学业繁忙,时间有限,只能有选择地做研究性学习,系统梳理身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但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还要作比较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胡少明主任临近中考时,给初三学生布置了“站在枝头上微笑”的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写文化类的素材。下面是胡主任的作文指导:
        1、把传统文化比成一颗树,枝叶繁茂;传统文化的一个小类小项,相当于文化树上的一根枝杈。文题要求写一个小项或者一个小类,而不是针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泛泛而谈,难有深刻新颖的发现。
        2、微笑是因为欣赏而喜爱。与《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有些相似。但绝不是嘲笑讥诮,只侧重写其负面影响;也不是大笑,自傲甚至自负,个个以为自己天下无二。
        3、能站立在树的枝头,且能用表情、用声音表明态度的必为鸟类。鸟可以藏身于枝叶,把自己融入文化之中;也可以超出文化树的实体范围,鸟瞰俯视;但最终是站在枝头的,不要离得太远,不要走得太久。暗示自己是一个有文化、懂文化,且擅长于鉴赏文化传统的人。
        4、文化项目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流传至今,已经成为经典。梁衡说经典包含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普世价值、人生道理等内容,传承守正创新的做人理念;也包含了天地华章,珠圆玉润的语言形式,教人以锤炼语言的精彩范例。所以在训练这一类作文的时候,兼顾内容与形式,最求尽善尽美。
        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的:“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去认识和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通过写作反刍自己对文化的认知,对民族和历史的认同。读写融合,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镶嵌传统文化因子,既使文句有意蕴有文采,又使文章富有厚实典雅的磅礴之势,使文章大放光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