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芬
河源市第二小学 517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主,立德为本。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教材,挖掘切育点;分析教材,识育分明;巧用习作,触发德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运用、重视、立德树人、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怀,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挖掘好教材,找准切育点,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来实施德育渗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一、把握教材,挖掘切育点。
语文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更是锻炼学生交际、思维、认知能力的一种工具,因它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社会责任感等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以便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对于两个小孩争辩内容,孔子回答不上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就明白了孔子的那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很值得大家学习的,同时懂得了在学习上我们不能不懂装懂。接着讨论:两小孩争论的是一个关于宇宙知识领域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孰是孰非,你能解答他们的疑问吗?对于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二、分析教材,识育分明。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让学生获取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是语文课改的需求,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外;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处理好德育渗透与语文素养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颠倒,本末倒置。因为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语文教学主旋律、主打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有助于进行渗透德育;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学习古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人格魅力、民族性格的熏陶。因为诗歌自古以来就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也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通过学习,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并在读诗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朗读、积累古诗,来沐浴学生的心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地方,引导学生利用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化自己,提升自己的意识。如在教学《美丽的规则》这一课时,通过寻找文中所指的规则是何规则?规则的美丽具体体现在哪里?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身边的规则现状吗?面对此现状有何感想?一系列的提问,意在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遵守规则,则人生处处有美景的教育。
三、巧用习作,触发德育
德育的工作不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它的德育因素也是不可忽视。因为作文的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活动和感受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创造性地提炼和美化的自主创造思维过程,是学生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固定的空间、有限的时间里,打开回忆,再现素材,组织语言,放飞自己的思想、情感,使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进行自由地表达,并在表达中受到情感洗礼,从而达到育人目的。如教学有关规则的主题单元时,我跟孩子们探讨了一个话题: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规则,社会将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其中有位学生就讲到了家规的严格这块,我就突发奇想,让学生写一篇名为“有家真好”的作文,听着他们一个个有关家的故事,一句句由衷的感叹,一声声内心的呼喊---有家真好。聆听者们都被深深感动了,相信此时的同学们也明白了家的重要及家规的严格。
以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深挖文本的教育点,捉摸透学生,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以便达到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立德目的也就得到得于实现了。
参考文献: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吴艳红
2.《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夏道勇
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