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娟
广东省江门市紫茶小学 广东 江门 529000
【摘要】学生平时说话滔滔不绝,可是一写起作文来就词穷,我希望利用微课来解决习作中的实际问题,从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设计和制作。希望能从小处着手,解决习作中核心问题,继而布局谋篇,形成文章,通过针对具体的习作确定核心内容,运用微课来攻破难题,使文章有血有肉。这样学生能进行自我的内化,我期待着微课与学生发生更大的化学反应。
【关键词】微课 创设情境 化整为零 及时反馈
作文,学生学语文最害怕的东西之一。许多学生平时说话讲故事口齿伶俐、滔滔不绝,一旦写起作文来,就枯燥无味、语无伦次。学生一提笔无法把作文与无限广阔的生活联系起来,他们无法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作文中表达出来,他们无法把平时阅读中的写作方法运用进去……于是萌发了利用微课来解决习作中的实际问题,希望能从小处着手,解决习作中核心问题,继而布局谋篇,形成文章。针对具体的习作确定核心内容,运用微课来攻破难题,使文章有血有肉。下面我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为例,说说我的做法:
一、启发式微课:课前创设情境,唤醒经验
在习作教授之前,首先钻研出习作的核心问题:《多彩的活动》——当然要把活动的场面写得生动形象了。于是结合学生的知识架构,课前我进行精心的设计,要把场面写具体形象就必须是做到点面结合,希望能唤醒学生曾经的体验,进行无痕的迁移。于是利用微课,先对本单元的文章内容进行整理:本单元课文写到大的场面有狼牙山上的激烈战斗、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点的描写的句子有对五位壮士的具体的描写、阅兵式时各个方阵的风采等。利用微课,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点的描写,什么是面的描写,这样学生能极大限度地调度出曾经的经验,不用咬烂笔头了。
二、讲授式微课:课中化整为零,知识串联
作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教会学生审题,积累素材,引导学生聚焦印象深刻的进行描述,为孩子拓宽思路,学会布局谋篇,把握好文章的重点注意方面。在本习作的教学中我教会学生以列提纲的方式进行梳理,明确重点部分,提醒学生,写印象深刻的内容,必须注意点面结合,对人物的言行、神态等细节部分要加以描述。
写活动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哪个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动作、神态是怎样的?抓住人物描写,使内容更具体。针对这一重点,我制作了点面结合的微课,利用5-10分钟讲述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微课中告诉孩子什么是点,什么是面,在写活动时如何才叫点面结合:要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场景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也要有重点部分的描绘要写详细,具体的动作神态、有代表性的语言等等。课上讲完,可以让学生回家再进行回顾。
三、讨论式微课:课后及时反馈,触发思考
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①作文教学中若没有了反馈,则教学活动就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教成了无的之矢,学也易流于无效。教学反馈在整个作文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后的反馈很重要。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制作了一个微课,把作文的要求、评价标准,变成一个具体可操作的表格,让学生对照表格为自己打分,把分数低的项目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这样作文反馈就不是图有虚名的摆设,教师和学生能及时关注作文的反馈,教师就能有效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修改教学策略;学生可学、能学,就有个具体可执行的修改空间。实践结果显示,学生的点面结合还不能运用到文章中去,经过微课评价后,学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多加了一两个人物的细节描写,或是多了一两处场面的描写,能起到比老师单纯的评价更好更有效的效果。
四、演示式微课:学生现身说法,激发兴趣
我认为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展示、大胆质疑、畅所欲言地讨论,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有实效的,学生是积极参与的,学生一定是有所收获的。对于作文要求学生进行评价,他们是无从入手的,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制作ppt或是自己找出重点内容、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地方,然后在课上进行展示、讲解好在哪里等,老师进行录制——形成微课,然后让学生回去进行回看参照。这样的形式,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一批渴望被关注、有相当能力的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写得更用心,目的性、针对性更强,更能贴合题目的要求。同时,其他学生也有得益,他们有了一批更真实、更贴近自己的习作榜样,有榜样的引领,他们能有所启发,开阔了思路,修改自己的习作。
总之,《多彩的活动》这次习作,我利用了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课后都有一个参照、磨合,学生能进行自主的评价与修改,相较于之前的习作教学效果,学生更主动了,修改更具体了,这是令我欣喜的结果。习作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利用微课,从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设计和制作,对学生一定是有得益的,学生能进行自我的内化,我期待着微课与学生发生更大的化学反应。
【参考文献】
①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