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历史情境课堂构建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1期   作者:陈芳
[导读] 历史故事是历史课堂创设具体情境的载体

        陈芳
        张家港开放大学
        摘要:历史故事是历史课堂创设具体情境的载体。随着核心素养的落地,精选、精讲历史故事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手段。选材巧妙、结构精良、悬念丛生、节奏灵动的历史故事能见微知著,为课堂注入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历史教学中,讲好历史故事,要以特点鲜明的核心人物为支撑,以设置悬念为盘活叙事的关键,以真实细节为创设历史情境的必备要素,以把握好节奏引领学生身临其境。        
        关键词:历史故事;情境课堂;核心素养        

        历史学家阿梅斯托说:“历史的传播,归根到底就是给别人讲一个好故事。”和普通的讲故事相比,历史课堂上的讲故事不仅需要人物和情节,还需要参照新课标的要求和建议,将历史故事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以借助历史故事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历史课堂上讲好故事,把历史故事讲真、讲美,就有机会把学生从干瘪的文字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脉动,感悟到课堂的生命,使学生从“要我学”“教我学”的被动中脱离出来,体验到“我要学”“我爱学”的美好。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1]如何才能讲好故事?笔者在探索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规律以及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历史故事要选擇特点鲜明的核心人物作为支撑,要以巧设悬念为盘活叙事服务,要以尊重史实为创设历史情境的前置条件等,希望能抛砖引玉,启发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历史情境课堂讲好历史故事的构建要素        
        首先,讲好历史故事需要特点鲜明的历史人物。无论是古代史还是现代史,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是紧紧围绕历史人物展开的,历史教材也是一样。所以,人们目睹《史记》因人物而真,《清明上河图》因人物而美,网红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索性把帝王将相设计得像小说主角,成功地吸引住读者的目光。有了人物,才有了有血有肉的历史。那该怎么选择合适的历史人物进入课堂呢?第一,要符合真实性原则。真实既是学科属性的要求,也是历史故事的生命归属,虚构的故事是经不起考证和推敲的,一旦脱离真实,历史课堂就失去了生命,就无法体现学科的特点。教师不能为了满足课堂发展的需要而随意杜撰、篡改历史人物的言行,或者以“戏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只有真实,才能体现学科特色,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才能让课堂焕发光彩。第二,要满足典型性原则。例如,设计“北方的民族融合”一课,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教师可以有很多选择来确立课堂的核心人物,但最适合的还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是民族融合孕育出的伟大帝王。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孝文帝和民族融合是相互衬托、交相辉映的存在,选择孝文帝,最符合本课的气质。以孝文帝为核心人物来串联故事,也有利于保证课堂的连贯性。第三,要突出乡土性原则。乡贤资源是历史课堂的宝贵资源,更是历史故事中最容易引起共鸣的资源。“辛亥革命”一课中,因为它持续时间长,参与面广,其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民主革命志士。在绍兴上这节课,最适合的选择便是秋瑾,她是“辛亥三杰”之一,在她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中,人们能洞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革命思想从孕育到爆发的完整过程,尤其在她身上能看到女权思想的萌芽,看到联络会党、兴办报刊、操练新兵的壮举。秋瑾是绍兴的骄傲,也是女性的骄傲,利用这一地方性乡土资源讲历史,可以让学生和课堂零距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讲好历史故事需要跌宕起伏的过程。对未知的探索欲是人类共有的特质,讲故事设置好悬念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的冲动,是对人性和潜能最简单的开发和最朴实的尊重。在实践教学中,同样是讲故事,选择平铺直叙地讲,没有人愿意听;选择布疑设疑、步步惊心地讲,学生就觉得有意思,有了听下去的耐性。例如,在设计“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一课时,笔者选中了一篇新闻,觉得很符合课堂的需求。但如果只以新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义乌开始尝试人事制度改革,向社会高薪招聘公务员,在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后,最终有五名候选人成功入围”——以此来说明当今社会最新鲜、最接地气的改革,那么学生只能把它当作新闻来看,一是与学生生活无关,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学生不了解人事制度改革的前因后果,因而难以形成对比,很难引起其探究热情。但如果能恰当地结合白岩松主持的节目《新闻1+1》对此项改革进行的专题报道,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我们得到消息,五名高薪公务员在应该上班的日子却没有上班,出什么意外了吗?是压力太大?还是惧怕改革的风险,心里没底?”短短的几句话让故事悬念陡生,学生听起来就有了味道,个个想知道“高薪、意外、风险”究竟怎么啦?事情最终结果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解决的?事实证明,故事有了悬念才能拥有生命,它的生命价值在于学生在意它,想要去了解它,为此不断调用已有的学科素养去解释和理解它,并为它汲取新的素养以满足探究它的欲望,最终积累新的学科素养。        
        再次,讲好历史故事需要有真实的细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是一种文化高阶思维,需要历史故事的细节作为脚手架促其落地生根。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每一代人都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唯一正确的解释是不存在的” [2]但是,历史的细节是可以通过史料的收集来展现出来的。

出自可靠史料的真实细节最能帮助学生创设立体的情景,建构起个性化的平台,让历史故事更具魅力,教学效果更显突出。2015年,笔者曾聆听了两节同课异构的“黄花岗起义”,在描述起义经过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表述的:“革命党人向广州总督府发起了一轮又一轮凶猛的攻势,在枪林弹雨中革命志士英勇无比,勇猛杀敌,在敌军一波又一波的援军压力之下虽然寡不敌众,但是毫无畏惧,各个以身许国、杀身成仁,成就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美名。”而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表述的:“革命领袖黄兴首当其冲,带领敢死队奋勇杀敌,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右手中指和食指第一节被子弹打断,黄兴依然没有退缩,他强忍着剧痛继续射击,鲜血染红了手枪和衣袖……革命党人喻培伦,背着炸药向前冲锋,边投弹边大声怒吼,身体多处被子弹击穿,身负重伤不下火线。”同样的故事讲的效果孰高孰低大家一目了然,细节化的表述让学生勾画出一幅枪林弹雨的场景,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才能把故事讲精彩,才能让学生满意。                最后,讲好历史故事需要把握节奏。节奏是讲故事的核心技术,其关键要素是节制。课堂上讲的故事不是一般的故事,不能天马行空,教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课堂故事需要合理布局并预设好时间,如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将故事设计成三到四个片段,片段之间通过设问、探究和互动来停顿。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北方的民族融合”,本课对应的课标是“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3]依据新课标,教材描述了东汉、魏、晋以及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概况。对初二的学生来讲,民族融合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因此学情基础并不理想。尤其是身处南方汉族聚居区的学生,不但对少数民族文明陌生,甚至连少数民族的同胞都没有接触过。为了讲好这节课的历史故事,笔者选择了以北魏孝文帝为核心人物来展开,把故事划分为三个环节。        
        二、在历史情境课堂讲好历史故事的具体实施        
        故事的第一个环节是孝文帝拓跋宏先祖的故事——“我从草原来”,讲述鲜卑族先祖从大兴安岭深山中走来,经过草原地带的短暂过渡之后开始入住中原。为了体现故事的悬念,结合课本图片和地图由学生回答“谁从草原来了”,得出以鲜卑族为代表的五大民族开始内迁,为本课打下基调。同时,结合《敕勒川》,由学生来描述鲜卑族先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习惯,从而引出话题“为什么离开肥美的草原?”,引导学生去分析鲜卑族先人背井离乡的原因,充实教材信息,完整历史发展的脉络,理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        
        故事的第二个环节是“我到洛阳去”。通过讲述主人公拓跋宏假意南征,劳师动众,千里远行后受困于泥泞之地,然后借机滞留不归的历史过程,教师提出设问:“拓跋宏这一看似荒唐的出征目的何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得出拓跋宏远征的真正目的是远离草原,同时远离封建守旧势力,为自己的改革减少阻力。        
        故事的第三个环节是“我为中华融”。教师围绕拓跋宏的文化信仰,重点介绍他不远万里前往孔庙祭拜,显示他对圣贤孔子的敬仰和对儒家文化的尊崇。紧接着介绍两幅场景,一是拓跋宏以盛大的典礼迎娶汉族贵族女子为妻;二是幽禁冯皇后,逼其在瑶光寺出家,还残杀了太子。明线是布了个冲突,引导学生思考拓跋宏是不是一个忘恩负义、见异思迁的人;暗线是通过迎亲这一举动以身作则、正大光明地传播汉文化。當明线和暗线交至时,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以启迪学生思考的智慧。在此过程中,结合初二的道德与法治课询问学生应该怎么对待传统文化?学生回答:“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教师追问:“那皇后有错吗?孝文帝为什么囚禁她?是孝文帝错了吗?”学生迷惑了:“皇后没错啊,她的目的是保护鲜卑族的传统文化;孝文帝更不会错啊,他是千古一帝,怎么可能错?”当思维火花的星星之火开始闪烁的时候,课堂就开始争论,思辨的大门就此打开,争论的结果不是目的,争论的过程才是历史课堂需要的。层层递进的节奏感是引领课堂深入的关键,去粗取精的节制是帮助学生接近历史真相的钥匙。        
        三、结语        
        引入故事让课堂异彩纷呈,跳出故事让课堂高屋建瓴。教师要学会引入故事,也要把握好节奏,选择合适的节点跳出故事。故事为课堂服务,但是不能占据课堂全部,只有跳出故事才能让学生分清课堂主次,才能培养其从故事中汲取知识和能力的习惯,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服务。        
        讲对故事,讲好故事,使传统的课堂插上情境故事的翅膀,才能飞进学生的心里,才能满足培育核心素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E.H.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 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