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措施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1期   作者:唐清巧
[导读]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

        唐清巧
        四川省彭州市北城中学  611930
        摘要: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可以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地理、科学、文化等方面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了解过去的人和事,探索历史真相。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并没有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知存在偏差。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将核心素养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知史、懂史、学史。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策略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课程目标为学科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要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品质与能力。历史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核心素养既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又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具体内容阐述,分析具体教学策略的实施。
1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自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教育改革的开展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部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强调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为基础,为学生营造科学的教学情境,推动学生素养转型的同时,升华“育人”理念。历史素养是指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融合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品质。历史学科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不仅可以凸显学科教学价值,对学生未来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述,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时空观念。指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环境以及场所的分析,纵向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其二,史料证实。历史具有不可复制性,史料是对历史史实探求的证据,并得出客观、准确的历史见解,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其三,历史理解。主要指从历史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多角度地、相互联系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概述,并形成客观认知,明白历史的变换、继承、延续和进步。其四,历史阐释。它是对过去的一种本质上的历史叙述,属于历史语言的输出过程,通常带有叙述者的主观思想和立场。在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发展历史眼光。其五,历史反思。反思是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2.1符合课程教学和目标要求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方面,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要求学生应当在历史时序下考察历史人物事件,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证据意识;能够从多种途径发现历史问题,提出和解决历史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教材和生活中挖掘与整理史料,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并且应当学会反思,以史为鉴,了解史实的同时,从过去发生过的人和事中汲取经验,为社会发展服务。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正好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2.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其一,能够转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通过参观文物、历史剧情演习等,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有新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其二,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探索、思考历史问题,自主搜索、整理历史相关材料,揭示历史真相,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2.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历史学习必须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帮助学生养成爱国、诚信、友善的优良品德,发展成为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从个人层面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体上处于青少年发育时期,心理上属于青春叛逆期,需要接受良好教育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历史学科教学在立德育人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与他人、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3.1整理与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改革后,教材内容更加精练和多样化,课程的每一节内容的叙述往往是既定的结论性论述,但支撑论点资料相对减少,学生记住的是直接给出的结论,没有经过论据证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不同的历史课程需要,引导学生整理与分析不同的史料,又要丰富文中结论的论证材料。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视频、地图、图文资料等,而日常生活中相关历史文物、老照片、衣物、建筑物等也可以作为史料,让学生按照史料种类进行整理,在整理中懂得如何重构历史,如何通过史料再现历史。完成史料的整理后,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再价值,还原历史的过程,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学生回答完后带着疑惑开始在材料中搜集与分析史料,探索早期人类,以此来认识“北京人”。通过此种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直接传授而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实施科学引导,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从而加深学习印象,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熟悉其发生的时间以及当代背景。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事件。以“鸦片战争”教学为例,时间: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背景:处于清政府统治末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经济闭塞,以至于发生战争时,清政府无力抵抗,只能签订不平等条约。战争发生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使英国利益受到威胁;根本原因:英国当时正处于工业革命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大量原材料支撑,因此将矛头指向了中国。通过此种引导方式,凸显了明显的时间轴,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增强时空观念。
3.3展示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正确文化观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其充分感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为例,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红军长征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记下视频中出现的路线地点。其次,就长征经过的地点进行回答。紧接着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教师可以讲述金色鱼钩、哑巴排长、半截皮带等小故事,带领学生学习红军的不怕牺牲、舍己为人、不怕困难的精神。最后,借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升华主题,实现教学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要充分了解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并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整理与分析史料,实施科学引导,展示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其时空观念和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戴建华,李霞,陈庚.关于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中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103-104.
[2]陈丽红.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探讨[J].华夏教师,2019(08):50-51.
[3]欧阳国亮.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析——以《经济体制改革》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9(01):127-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