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编码解码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1期   作者:孟娜
[导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包含语言、言语和言语行为三种方式,
         
        孟娜
        华东政法大学   传播学院  上海  20162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包含语言、言语和言语行为三种方式,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纽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革命,传统一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现状,发展多元话语体系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编码解码理论相结合,基于融媒体传播模式视野,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探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编码;解码;创新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是理论教育,也是话语,具备意识形态属性。斯图亚特·霍尔在《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一文中首次提出编码与解码理论。其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首先改变了受众研究的传统线性理解,考虑了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存在思想观念差异、传播手段、技术等制约因素。其次,重视信息传播过程中符号化运作方式,认为“讯息”可以被看做符号的传达手段。最后,提出意识形态生产和传递的过程是积极协商的,肯定了受众的能动作用,受众的反馈就是意义的再生产。
        
        
        一、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一)重视提升编码者整体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信息传播的编码主体,需要在编码过程中注重改变和创新。霍尔认为传统研究中把传播描述成线性过程,只关注局部。他提出编码的过程,就是将信息以独特的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通过符码在一种话语的语义链中传播和运作。霍尔提出的编码与解码的传播模式,已经与传统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发送者---信息---接受者”线性模式完全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赖于理论传播,信息的编码过程必须包含信息的建构和符码化。教育主体需要对理论有充分的了解,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学习的强度和深度,这样才能使编码的信息更有专业性,提升学生受众对理论和观念的认可度。

        (二)更新编码主体话语范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编码模式,决定了理论传播的接受力,以及客体对于内容和意识形态的解释框架。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滞后,另一方面其话语表达方式不易吸引学生。面对自媒体的技术冲击,高校思政教育编码主体,需要转换思想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技术手段,更新话语范式,适应新时代的网络空间舆情,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空间。
        
        (三)培养学生意见领袖
        在信息传播中,信息输出不是全部直达普通受传者,而是只能先传达到其中一部分,再由这一部分人把信息传递给他们周围的受众。有的信息即使直接传达到普遍受众,但要他们在态度和行为上发生预期的改变,需要意见领袖对信息作出解释、评价和引导。因此,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具备影响他人态度和选择的能力,通过介入大众传播的方式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从而加快传播速度,并扩大信息影响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中,不仅需要教育者发挥引导作用,也需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培育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发挥学生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

        (一)灵活运用多元传播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传播需要物质载体,霍尔强调,从信息源到接收者的渠道中,信息形式是事件必要的表象形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实践形式等。随着技术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出在传统话语传播形式的基础之上,信息的传递需要借助有效的传播载体。

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是高校占领网络话语阵地,获得媒体话语主导权的关键,教育编码者可以借助多元网络信息技术,融合多元传播渠道,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以手机客户端的强势发展为例,利用微信、微博、豆瓣等APP丰富互动方式,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引领主流思想舆论,从而强化高效思想政治教育。
        
        (二)重视符码的内涵与外延
        在高校中,教育者作为“信息编码者”,学生作为“信息解码者”,书本、课堂、班会、横幅、校园网、微博、微信等都属于“传播中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学生会因自身知识储备、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对符码的意指空间理解为无数可能。基于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与学生的互动,以及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要重视话语表达的内涵和外延,选择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习惯的方式传播理论思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接受空间。
        
        (三)建立双向互动反馈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在不断发展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积极开发网络课堂,新媒体宣传等方式。随着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学生可以自主的参与到传播系统中,交互性较强。例如微博、微信等移动客户端具有移动化便捷性、发布动态及时性、传播广泛性等优势,用户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因此,新媒体作为目前最具价值的信息载体,拥有强大的大学生受众群体,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要重视利用新媒体,采用适当的方式平衡编码者和解码者的既定关系,借助平台双向互动优势,建立理论思想传递的反馈机制,努力实现信息传递的对等。
        
        三、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众

        (一)强化学生受众的话语认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形成有效的双向互动机制。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要与时俱进,融入学生话语风格,改变传统沉闷的话语方式,抓住热点,贴近生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学生也需要提升自身的话语认知能力,话语只有在被充分理解后,才能实现领悟话语的意义,从而发挥话语的作用。[   胡彩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39.]
        
        (二)消除解码误读的信息鸿沟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解码者出现误读的可能性,以及对于主导符码内涵意义被扭曲传播的可能性。新媒体凭借强大的技术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简短精炼的形式得以存贮于平台上,信息传播十分碎片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需要努力消除因信息数量泛滥和信息理解贫乏出现的鸿沟,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通过线上宣传和线下教育的手段大范围传播给学生主体,帮助学生在解码过程中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意义。
        
        (三)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涉及重要意识形态的问题,教育者在编码中设定信息内涵的同时,也要从学生立场出发,传递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思想观念。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利益诉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解决困难的现实路径。[   李凯.从三个环节着力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在高校的传播---以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为研究视域[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8(02):39.]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传播不能局限于传统单向霸权话语传播,这样会出现学生排斥的现象。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新媒体时代学生的话语特征,注重与学生的平等互动,关心学生的困惑与困难,以小见大,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利益诉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现实难题,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