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宇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 017000
摘要:科学使用史料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史料的类别包括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表现在教材中的具体形式有文字、图片、表格、数据、民歌等。教学中合理使用史料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从而感知历史、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分析与运用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历史认识、史料运用、科学性
历史的过去性与不可重复性,决定了我们在认识历史时无法直接与其接触和对话。必须借助于历史资料这一中间环节,了解历史史实,重构历史过程,认识历史本质。没有史料作为桥梁,历史认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史料是重构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依据。
对中学历史学习而言,传统教学中在“惟教科书为权威”的心态下,教师与学生们已然习惯接受这些结论,将别人的认识直接植入自己的头脑中,真实的历史本不应这样被动的接受,历史学习应该是探究的过程,教科书及各种教学辅导材料所记载的历史均夹杂着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其中具有很多主观的成分,称不上是完全客观的历史。所以学生有权利在史料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在求真求实的探究中了解真正的历史。
史料就其类别而言,包括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上的书籍、法律、档案、诏令、契约以及大量公私文件,以及后人对它的记载与解读都属于文字资料。实物史料则包括一些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工具去感悟真正的历史。当然学生并非史家,无法对那些专业的史材进行直接认识,占有史料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原因是对历史本身提不起兴趣,因此不愿花时间去求证,去探究。一些对历史充满兴趣和探索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去搜集史料,帮助理解所学史实,但部分学生却做不到这一点,有的即使集聚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却不能辨别材料的真伪和价值。这时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作用,指导学生如何辨别材料的真假,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比如讲到三国时期关羽的英勇,学生脱口而出的就是“刮骨疗毒”,在课堂上将《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去毒的情节讲述的形象细致。但若严格考据,其实存在问题。《三国志》原文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可见文中并没有说明为关羽治病的医者就是华佗,况且华佗发明了麻醉剂,也不必让病人去经受不麻醉就刮骨的痛楚。更重要的是二人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的事,其间相隔11年,死人焉能医活人?所以像这种错误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纠正并注意史料选择的科学性。同时帮助学生搜集针对具体问题的可靠史料,选择典型的、适量的、明了而具体的历史事实材料,并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将艰涩难以理解的史料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帮助学生对历史事实产生切身的体会,自发的点燃对历史的微妙情感,并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比如,在一节历史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东汉时期的外戚权臣梁冀,为让学生深刻体会梁冀的专横和疯狂掠夺形象,他列举了梁冀一家出了三个皇后,七个封侯,两人做了大将军,真是权势熏天,不可一世。梁冀霸占的土地有几十万亩,他喜欢饲养兔子,就赶走了当地的许多老百姓,圈了十几里的土地,造了一个兔苑。有一次一个农民误入他的兔苑,打伤了一只兔子,梁冀知道了,杀了十几个农民来抵兔子的命,梁冀是多么专横暴虐啊!后来梁冀死了,被抄家,他的家财值三十亿钱。这样学生对梁冀就有了生动的印象,获得了明确的感知,从而形成清晰的历史形象,对于进一步揭示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的历史局面做了有效的铺垫。
而对于实物资料,学生是可以与其直接对话的,当面对一些历史文物、古代遗迹、古代建筑时,通过视觉的感知,增强了对历史的直观性认识,再结合已有的知识产生联想,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借助这一中介,对历史进行创造性的重构。
因此,从尽可能直观的感性材料出发,借助文字、图片、录影或教师生动又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学习历史,激发好奇心,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对从感知所获得的记忆中所保存的表象,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与综合,创造出那些未曾出现过或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使静止的历史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逝去的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充满生气活力,在学生的大脑中复现。学生就会逐渐体会到,历史就像无边无际的天空,每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每一次真实的历史事件都是这片天空中的一颗独一无二的繁星,散发着吸引人的光芒。千古帝王、英雄人物并非是历史教材中的寥寥数语,几段文字所能展现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都有自己的传奇人生。学习历史必须要尽可能的多去了解史料,从中提取信息,真正去体会历史的长河,领略历史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