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社区失独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1期   作者: 赵明月
[导读] 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赵明月
        沈阳师范大学  110034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核心家庭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家庭形式。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唯一性相比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在整个家庭生命周期历程中将面临更大的风险。独生子女的意外丧生会使整个家庭结构面临破裂。本文选取沈阳市沈北新区H社区中的失独家庭作为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在对该社区失独家庭情况地深入调查访谈基础之上,了解到失独家庭失去子女之后在物质支持、经济支持、养老支持等各方面所面临的一些列问题。并存在有迫切希望提高扶助待遇,提供相关心理辅导,解决好养老后顾之忧的真实需求。笔者认为社会应更多的给予这一群体高度关注,并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失独家庭家庭,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其走出困境。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根据笔者对沈阳市地区失独家庭的调查发现沈阳市的失独家庭主要集中在市内五区的城市社区,但对于像沈北新区、于洪区、苏家屯区等城郊结合地区的城镇社区失独家庭关注度较少。因此根据在对沈北新区H社区进行失独家庭的实地调查的结果以及分析失独群体普遍面临的心理、经济、养老、社会融入等困境的基础之上,阐述社会工作对这一群体介入的理论与相关视角,并利用专业方法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介入进行与总结,以加深社会工作对于失独群体介入的思考。

        关键词:城镇社区;失独家庭;社会工作


        
        
        失独群体,指由失去家庭中唯一子女的父母所组成的群体。[ 叶婷婷。关于建立健全的“失独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C].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2013]据统计,辽宁省计划生育家庭占全省家庭总数的90%以上,辽宁独生子女占同龄人口比例约为52%,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偏高。[ 辽宁失独老人已达3.5万人 居全国第二. http://mt.sohu.com/20150926/n422155634.shtml]沈阳市现有失独老人一万余人,失能老人约占10%。[ 沈阳:建立多元化失独失能老人监护体系. http://liaoning.nen.com.cn/system/2017/01/11/019591844.shtml]对于对出现的失独问题,目前多聚焦于城市社区失独家庭的政策扶持方面,缺乏社会工作在该领域尤其是对不同地区的失独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性研究。因此笔者在借鉴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结果,结合沈北新区失独群体的现状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的研究,以改善边缘群体现状,增强其对新生活和社会的适应力,恢复其社会功能。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国家对人口发展一直保持持积极鼓励态度。自20 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文化及社会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为抑制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充分的享受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红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其中,“失独”家庭的不断增长便是其中的问题之一。在现代风险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比多子女家庭面临更多的风险,如家庭结构脆弱、养老功能弱化等。学者穆光宗曾提出了独生子女社会实质上风险社会的论断”。[ 穆光宗“独生子女”风险论绿叶[C].,2004.(8)     ]他认为无人养老,无人送终,是很多失独父母普遍担忧的残酷事实。因此,由失独群体所引发的养老风险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
(二)研究的意义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失独家庭存在的困境,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结合不同地区失独群体的差异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创新点。一方面,研究城镇社区失独家庭的特殊性,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更好的帮助城市边缘群体改善其生活现状,从而能够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助于创新社会管理制度,为真正实现城市化发展提供帮助。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介入失独群体,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方法,解决失独群体孤独、封闭等心理问题,改善失独家庭的物质、经济条件,从根本增强其对新生活和社会的适应力,恢复其社会功能。
(三)研究对象的创新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城镇社区的失独家庭,总体来说该群体是社会中的一个比较小和较少受到关注的群体。作为社会政策的产物,这一特殊群体理应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政策性的帮扶以及社会服务的支持。而城镇社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性产物,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其人口组成、人口文化以及人口的结构都有着巨大的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因此本文选取城镇社区中独生子女伤亡家庭中的失独家庭作为研宄对象应该算是一个新的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法是指在既定研究目的指导下,搜集、分析来自于书面、声像等的材料的社会调查方法。[ 凤元杰《文献信息检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本文在搜集相关学者在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这一领域的相关材料,主要通过查阅和观看失独相关的著作、期刊、杂志、报纸、工作报告以及相关专题视频、报道等,力求了解失独家庭理论研究以及实务研究的现状,进而为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困境提供可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2.个案社会工作
        对于失独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以危机视角为主的个案工作通过一对一的帮助,能够帮助失独者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实现危机的直接千预。
        初期阶段:建立信任性的专业关系。在受助者向机构求助初期,社工要以接纳、耐心、鼓励的积极性态度,向案主传递帮助性意愿和能力。中期阶段:社工与案主共同制定走出失独困境的服务目标以及详细计划。巩固阶段:通过与老人的沟通交流让老人性格逐渐开朗起来,愿意与邻居交往,能够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工作者要根据失独老年人的独特性做出准确的评估和不同的工作计划,以适应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3.小组社会工作
        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中,社工主要扮演领导者、倡导者、引导者等的角色,社工通过小组的形式,将具有相同遭遇的失独父母聚集一起,让案主在小组活动中感受积极的集体精神动力,鼓励案主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仅有利于丰富失独群体的社会生活,同时有利于拓展新的人际关系网,重新参与社会互动,在互动过程中逐渐走出失独阴霾。针对失独家庭开展小组社会工作,通过幵展治疗性小组帮助成员们解决行为、认知、态度以及情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小组成员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重新融入到正常社会生活中。
4.社区社会工作
        在社区层面,社工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社区活动修复失独家庭的环境和改善失独群体的社会关系。

与失独家庭社区社会工作内容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失独家庭的社区生活照料服务问题。此外,社工还可以通过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为社区营造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和谐文化氛围,同时让失独群体重新走进社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作用,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做贡献中找到人生的价值,从而归属感。
二、失独家庭概况
(一)失独家庭定义
目前,对于失独家庭的定义,不同领域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员王广州根据计划生育政策历史将失独家庭定义为:“父母年龄在49岁以上,只生育一个子女、现无存活子女的家庭”。黄鹂教授[ 黄鹂,女,(1957~),安徽黄山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社会学系硕士生导师,《安徽人口》杂志编辑.]认为失独家庭是指生育年龄正好赶上中国开始执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时期,唯一的孩子因为疾病或者意外离幵了他们,并且就年龄来说又已经超过了生育年限的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大多生于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失独家庭具有明显的时代政策特征。
(二)失独家庭的困境及需求
1.养老生活问题
    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生活困境是在现有讨论最多的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主要包括“老无所养”、“老无所居”、“老无所医”、“老无所终”几个方面。在经济收入方面,独家庭中的老人大都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营养缺乏;“文革”十年,上山下乡,失去很多受教育的机会,文化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后,又面临下岗失业,经济收入不高; 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号召,只生育了一个孩子,到了老年又遭遇丧子之痛。家庭经济收入随着失去孩子骤然减少。有的老人为了给孩子看病,花光积蓄、卖掉房子,至今还债台高筑。
2.心理精神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独家庭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巢家庭”。传统社会学所指的“空
巢家庭”是指“家庭成员年满周岁,子女长大后相继离幵家庭,大部分时间在外生活,只留下中年夫妇或老年夫妇独立生活的家庭”。[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8]很多失独老人会出现焦虑、多疑、失眠、恐惧、暂时性失忆。子女的早逝让他们长期建立起来的家长身份认同消失,自我认同不完整、不完善,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精神易处于崩溃状态。出于对没有照顾好子女的自责心理,失独父母常常会产生自我否定、自我厌恶、自我惩罚的情绪,进而对人生意义全盘否定,并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其晚年生活,长期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3.社会支持问题
        一方面,社会忽视失独群体的利益诉求。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国家政策,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具有一些风险。然而现实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至今三十多年,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控制生育数量以及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等,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可能存在的风险却缺少相应的预防和救济措施。另一方面,公众对于失独群体的过度关注又导致失独群体被标签化。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关注起这个特殊群体,媒体以及专题节目争先报道失独家庭的悲惨遭遇和孤独、自卑心理,过度的报道导致失独群体被“标签化”,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总的来说,随着子女的离去,精神失去寄托,失独家庭父母主观上逐渐排斥、脱离原来的社交圈子,而客观上国家政策缺失以及社会负面的舆论,将更进一步阻碍失独家庭的正常社会融入。
三、社会工作介入
(一)理论依据
1.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失独老人在失去子女之后会逐渐脱离社会,他们主观认为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这一群体存在偏见,所以社会工作者要利用社会重建理论从主观上帮助老人脱离困境。失独老人尤其是城郊社区的失独老人生活状况较差,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地链接资源,对老人的生活进行社会重建,最后要让老人的进行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失独老人因为之女的离开,对生活不免失去信心,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利用社会重建理论,帮助老人走出忧伤,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失独老人在失去子女之后心里承受的压力是非这一群体之外的其他人能够理解的,而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有时更会直接导致老年人的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失独老人基本上都会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病,包括心脏方面的和肢体方面的。有的老人当得知自己唯一的子女离世的消息时身体一下子就不行了,随着心里的痛苦,各种身体疾病也随之而来。所以,解决是独老人的心理问题也就成为了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首先要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到老人家中的实际情况,这一过程中这会工作者要耐心倾听,要引导案主主动说明,千万不可急躁,在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再与案主共同计划解决方案,解决案主潜在的心理问题,使案主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3.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失独老人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一个孩子,但如今子女的离开让这些老人老无所养,老无所依,不仅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承受巨大打击。失独家庭的老人普遍存在着主观排斥。脱离原来的生活圈,与周围为他人逐渐失去联系。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要充分发掘利用老人的价值并主动联系各种资源,联络社区或者相关慈善机构,为在经济上有困难而不能享受晚年生活的老年人保障其正常养老生活。
四、总结与反思
        失独家庭作为我国转型期中的特殊弱势群体,独生子女的死亡却使得他们面临着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境。而目前无论是理还是实务界,对于这个群体的研究还不多,在实务帮扶过程中,笔者认为社工要重视发挥案主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帮助失独者发现自身所具备的抗逆力,这也是优势视角所强调一个重要力量。从增能理论的视角出发,可以从个人及环境层面上来帮助失独父母,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运用宏观的社会工作方法为失独家庭提供政策与制度上的扶助,帮助失独家庭解除政策、 制度障碍,进而保障失独父母的基本权能,提高其生存质量,确保其安享晚年。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既是一种道德实践,也是一种挑战,其介入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与社会资源来帮助失独家庭。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髙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9.
[5]穆光宗“独生子女”风险论绿叶[C].2009,(08)
[6]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浙江学刊[R].2008-03-15
[7]费孝通.生育制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69
作者简介:
??? 赵明月(1995.8—),女,满族,籍贯:辽宁开原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社会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