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力铭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虽然智者学派向来被苏格拉底、柏拉图师徒贬低,但就实际思想脉络来看,智者学派仍给予了二人巨大的影响。普罗泰戈拉第一次在知识的判断中提出了人的作用,高悬主体;高尔吉亚直接否定了独断式的哲学路径,否定客体。这影响了苏格拉底的向人内心探求的路径与“无知”的自我认定,这条道路后来被柏拉图发扬光大,并且从苏氏的伦理道德的内心世界延展到了外部世界。本文介绍了智者学派中高尔吉亚、普罗泰戈拉给苏格拉底哲学的影响。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智者学派的整体特征被归属于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这三个特点恰恰是主流哲学家们往往想要拒斥的。直到现代哲学(以黑格尔为分界线)之前,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高举理性的大旗,企图探求到世界和人类之间可能存在着的普遍的东西。因此智者学派的智者们就常常因为他们对绝对普遍的事物的轻视和对智慧的自负态度遭到哲学家们的声讨。这种情况在与智者学派同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一、智者学派思想的产生的前因及古希腊哲学的论证传统
要理解智者学派的意义,不能从智者学派开始讨论,而要将智者学派带入哲学发展的历史之中,从智者学派将哲学前后关联起来的历史作用来考察,因此首先要介绍在智者学派之前自然哲学家们如何影响到了智者们的思考。自然哲学家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从完全信赖神话传说中脱颖而出,开始将理性一并应用于对世界的分析之中,并且理性在其中的应用逐渐成熟也逐渐独立。最初的自然哲学家们的理论都是源自感性(直观能力)的日常经验观察,并且基于这些经验观察进行理性(超过直观能力)推断。
(一)泰勒斯
这类学说的创始者泰勒斯说‘水为万物之源’(为此故,他宣称大地是安置在水上的),大概他从这些事实得其命意:如一切种籽皆滋生于润湿,一切事物皆营养于润湿,而水实为润湿之源。他也可以从这样的事实得其命意:如由湿生热,更由湿来保持热度的现象(凡所从来的事由就是万物的原理)。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泰勒斯有这样一段简短的剖析,虽然亚里士多德也不能很明确的知道泰勒斯认为水是本原的原因,但是透过亚里士多德对泰勒斯思路的猜测可以很容易的发现由泰勒斯的哲学思考的某些特征。泰勒斯在抛弃了神灵设定后又找到了一个新的解释世界的方法:先直观经验世界,再用这些经验推演到整个自然界。后续的哲学家们就可以用这种方式更深一步的思考本原问题。
(二)巴门尼德
但是这种深入仍然停留在感性直观的层面,看到水润万物就认为本原是水,考虑到自发运动就认为是火,找到数字规律就认为是数等等。当哲学家有了什么洞见,就会根据这种洞见构建自己理解的本原学说。这种对自然的知识是不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因人而异。古希腊哲学家们想要获得的关于世界的本原的知识只能是唯一的统一。于是巴门尼德就出现了,巴门尼德深受克塞诺芬尼影响,热衷于追求永恒的一。企图统一之前哲学家们各执一词的状态,而他在某种程度上也的确做到了,方法是走他的真理之路,也即是理性的道路。在他的《论自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要使你的思想远离这种研究途径,别让习惯用经验的力量把你逼上这条路,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你面前只剩下一条道路可以放胆遵循。可言说者就是可思维者,可思维者就是存在者。是巴门尼德的核心观点,但是这样的观点很快就会被打破,原因出在言说与思维的工具语言之上。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首先揭示出了语言的第一个矛盾之处,言说者与存在者的矛盾。
(三)芝诺
芝诺将巴门尼德的语言探究之路又推进了一步。使用系统的逻辑论证维护巴门尼德不变不动的存在。芝诺之前的哲学家是不太重视系统的论证的,从泰勒斯开始就是独断的宣称本原为何,赫拉克利特也是偏好箴言的方式表达观点,巴门尼德描述他重要的真理之路时的方式也是讲了一个女神引领他的故事。到芝诺这里逻辑论证变得必要起来,他提出了几个著名的悖论,如飞矢不动、谷粒论证等,通过证明运动不存在、多不存在来反证存在的一和存在的不变不动。芝诺的论证标志着言说者可以完全相异于直观的存在者,虽然经验直观中,我们可以看到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但是在理论上,仍然可以证明世界的不变不动的。这实际上就将言说与直观存在区分成了两件事,并且只要理论上说得通,那么无论结论如何荒谬,都可以在理论上保持其正确性,而不因为结论不合直观就认为是无稽之谈。这就为高尔吉亚后续的否定存在做了铺垫。
(四)智者学派之前的总结
古希腊哲学的思考发端于思考世界的本原,但是从最开始泰勒斯基于直观的推理到芝诺的逻辑独立于直观,哲学家思考的方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其中的原因是,语言、或者说语言的逻辑:理性,具有不依附于某个个人的特征,虽然他是由人开始使用的,但是它也具有自己自身的逻辑,哲学家们使用它,但是彰显的不是哲学家们的意愿,而是它的规则。无论是谁,只要前提一样,顺着理性的思路思考得出来的结果就会是一样的。这种独立于个人的思维是真正的普遍性,不是因为偶然的种族身份强加相同的结论,而是因为所有人共有的理性思考的能力自行推理出相同的结论。但是智者学派却指出,言说,没有那么简单,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可以帮助厘清思维,提供论证,但语言同样也有迷惑思维的能力,混淆论证。
二、智者学派
正如康德对理性所做的工作,对理性批判性的使用,理解理性的能力,为理性划界,才能更好的使用理性。语言的使用也需要批判性的使用,智者学派对语言的滥用在实际上揭示出了语言使用的矛盾之处,反向的为被语言承载的理性思维找到了可行的思考方向。在智者学派中本文研究最重要的两名智者,高尔吉亚和普罗泰戈拉。
(一)高尔吉亚
芝诺提出的悖论反证法看似证成了不变不动的存在,但是他同时开启了否定存在的大门。对存在论最大的打击否定存在的论证是由高尔吉亚完成的。高尔吉亚师从芝诺,习得了爱利亚学派的论证方式。之后高尔吉亚用爱利亚学派一样的论证方式论证出了与巴门尼德针锋相对、正好相反的结论。芝诺想用符合推理规则的反证法证成存在,但是这方法却恰也可以证伪存在。
(二)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或许是给苏格拉底最大影响的人。西塞罗曾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但是实际上并不准确,苏格拉底的确放弃了存在论的讨论,转向了伦理学,但是这个转向不是由苏格拉底最先开始,至少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普罗泰戈拉就已经在做同样的事情了。用语言的力量影响政治决策、说服他人是智者们都在做的事情,普罗泰戈拉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自然是这种行为的带头人物。普罗泰戈拉的日常工作是教授修辞术和论辩术,主张“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和“人是万物的尺度”。
三、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哲学
正是有了智者学派的各种铺垫,才最终形成了苏格拉底哲学的最终形态,苏格拉底想要获取普遍的知识,并且他认为他认识了自己之后的第一个结论是:自知其无知。这一方面是苏格拉底想要区别于智者,另一方面也是苏格拉底将知识定义的十分严苛。外部世界在高尔吉亚的冲击下找不到合适的入口,心中具体的伦理规范又禁不起的智者们的“诡辩”,苏格拉底只能在伦理学概念的普遍定义中获得驳不倒的知识。某种行为是否正义或勇敢,可以被巧言定义,但是正义或勇敢本身,却不会因为这些巧言而改变。这些伦理学中概念的定义是让苏格拉底满意的,不会被智者们的语言论说左右的真正稳固的知识。即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只有获得了关于这些德行概念的定义知识,在苏格拉底看来才是真正的知识,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确切知识,他确实也没有获取到,为了能够抵制任何可能的模糊性,以及由模糊性带来的“可诡辩性”,苏格拉底开始了一条新的关于伦理学概念的形而上学,并且认为自己对于具体知识内容一无所知。
为了证明“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说没人有意作恶,之所有人作恶是因为无知。只要获得了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就不会作恶了。这种思路是将个人的善与普遍的善等同起来,因为只有个人的善就是普遍的善,个人行的善才是普遍意义上的善,否则仍然是个人行个人的善,但在他人的视角看来这却是恶。亚里士多德就曾批判过苏格拉底的这种思路,“因为知道公正的人不会马上变得公正,其他德性的情况亦如此。”但在苏格拉底这里,这个问题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苏格拉底理解的人是理性的人,苏格拉底剥去了个人作为个体非理性的、独有的一面,将人纯粹纳为一种普遍的只包含理性的人来思考。所以才能把个人的善与普遍的善等同起来,驱使个人所有行为的善才能等于是普遍的善。把作为个体独特的经验感受剥除,保留下来主体普遍的理性部分。这样无人有意作恶,之所以人会作恶只是因为没有认知到善这个观点就能说通了。此时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含义中就又增加了一层,认识到你自己应当是一个纯粹的理性的人的含义。而苏格拉底这种极端的思路实际上对普罗泰戈拉与其学生的悖论的回应。不同感官得出不同感受的现象是理性可以解释的,但是单纯主体的位置不同,就算以相同的理性逻辑也不能得出普遍性的东西,意味着理性在寻找普遍性的重大缺陷,这和人们对理性和逻辑的料想不符。并且这个问题苏格拉底不能解决,所以他只能采取抹除主体差异的做法,使理性的逻辑可以找到所有人的共同知识。苏格拉底给出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是辩证法,而这个方法也恰是普罗泰戈拉留给苏格拉底的。普罗泰戈拉是第一个采用所谓苏格拉底式讨论方法的人……。
四、苏格拉底哲学思路的延续
总的说来,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奠定了形而上学先验论哲学的方向,他为后续哲学确定了一个向人内心即向理性探求的路径,并且确立了一个稳固的出发点善,但是至于善的内涵是什么,他则没有确立下来,而这个工作由柏拉图完成了。柏拉图把苏格拉底哲学的思路延伸到了外部世界,所有就有了确定的、不变的理念出现。此外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理解,认为认知的途径、可认知的知识是原先就潜藏在我们心里的,所以可以直接唤醒并认识即可。理念是用心的眼睛看的,柏拉图设定了这样一种途径,认知事物不是通过经验感官的眼睛去看经验世界,而是通过理性的心中的眼睛去看到彼岸世界的理念。经验中事物变动不居、捉摸不住,但是作为本质的理念却是恒常如一的。这种设定解决了作为非存在的经验世界的认识问题,但是也要求了理念必须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条件。经验的感官获得经验的认识,理性的感官获得超验的认识。如果一旦将理念寓于具体事物之中,那么存在于经验事物之中的理念就沦为了经验认知物,这样既将经验与超验混淆了,又使得超验的理念受制于具体事物,失去了理念超越经验的先在性和绝对性。当亚里士多德批判理念论将需要认识的事物增加了一倍时,理念论无论如何也只能接受住这种批判,因为由内省得来的认识只能是先于事物再作用于事物的,而不能是接受了外来刺激后获得对本质的认识。而这也是苏格拉底哲学开创的解决了哲学出发点的稳固性的先验哲学的必然宿命。
参考文献:
[1]邓晓芒.当代形而上学的重建(下)[J].探索与争鸣,2019(10):30-41.
[2]邓晓芒.当代形而上学的重建(上)[J].探索与争鸣,2019(09):64-72+197.
【作者简介】谈力铭(1998.06-),男,汉族,湖北省郧西县人,本科生学历,湖北大学哲学专业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