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1期   作者: 任楠,张志萍,李晨露
[导读]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任楠,张志萍,李晨露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250014
        摘  要: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无疑是稳就业的重点。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国内经济持续回暖,如何确保后疫情时代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场硬仗。本文以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生疫情期间就业状况为研究对象,梳理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并对后疫情时代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研判,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字:后疫情时代  毕业生就业  计算机专业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比上一年增长4.8%,加之留学回国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就业市场对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意愿下降,综合多方因素,毕业生就业压力不可避免的从短期向长期延伸,高校和毕业生应提早谋划、积极应对。
        疫情冲击下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多重压力
        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相较其他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相对集中,平均期望薪资相对较高,在疫情和全球经济下滑背景下,就业面临多重压力。
        第一,受供需结构变化和新旧动能转换调整的双重刺激,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凸显。根据《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数据显示,薪酬福利、能力提升、职业发展等方面是2020届毕业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平均期望薪酬经测算约为6930元。相较2019年的毕业生期望薪资,据58同城《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平均薪资超过了8400元,可谓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1 2020届毕业生期望薪酬分布
        虽然就业市场受到疫情影响,短期内供求结构矛盾明显,但具体到IT行业,需求和期望依旧是最旺盛的,因此财经类院校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受追捧,同时竞争压力最大的毕业生人群。
        
        
        
        
        
        
        
        
图2 2020届毕业生期望行业分布
        第二,主要劳动力市场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趋于饱和,大量毕业生向次要劳动力市场渗漏。受疫情冲击大量IT企业招聘规模缩减,录取比例下降,加之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觉悟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缺乏工作和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则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大量毕业生在求职时将目光投向对求职者的能力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工作时间、地点相对灵活的次要劳动力市场。
        第三,毕业生就业心态呈现出多元化选择趋势。“签约就业”、“国内升学”、“考公考编”仍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不少毕业生择业时仍存在“一线、省会城市情结”,因“考公考编”、“考研二战”等原因毕业时暂缓就业的学生群体不在少数。“父母在不远游”传统家庭观念对山东生源毕业生省外就业意愿影响较大。受到疫情影响,寻求一份稳定工作的“铁饭碗”择业观念有逐渐抬头之势。另外,疫情期间,不少国外院校降低门槛,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国内学生出国深造,“国外升学”有望成为毕业生就业渠道新增长点。

        疫情冲击下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进入下半年以来,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国内经济持续回暖,就业市场也开始“试温”。从58同城招聘数据解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位列招聘需求旺盛行业第一名,一定程度上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全球疫情总体形势堪忧,国内经济复苏与稳就业仍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转变就业服务观念,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做精做细。首先,高校应准确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复杂就业形势,切实履行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职责,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工作部署,统筹协调安排,压实就业责任,不断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其次,各级各部门应积极转变就业服务观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充分调动辅导员、专兼职班主任、专业教师等就业工作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术资源、校友资源、社会资源,寻求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能力素质,鼓励就业指导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为就业指导工作者搭建发展平台,让更多优秀的人在就业指导岗位上有所作为,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第二,做好毕业生心理疏导,增强就业信心。首先,应让毕业生充分认识到,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不单单是挑战和困难,也暗藏大量机遇,伴随着IT行业迅猛发展,给国内经济发展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更多机遇和岗位。其次,应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到国家和各地方为稳就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弘扬抗疫精神,鼓励和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同时,应让毕业生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很长一段时间将处于高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通过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引导毕业生合理调整求职预期,正确面对就业挫折和就业压力。
        第三,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就业”系统,精准服务在校学生。当前,各高校就业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就业服务管理体系相对割裂,智慧化程度不高,高校就业工作部门需要将现有的就业服务系统进行整合、优化、升级,打造“智慧就业”系统。首先,要建立覆盖全体在校生的就业服务数据库,科学利用相关数据指导毕业生就业。数据库应将学生基本信息、学业成绩、职业测评、职业规划、就业意向、求职过程、就业状况等信息纳入其中,形成毕业生就业力评测报告,根据报告制定 “个性化”的就业帮扶计划。其次,建立IT行业就业联盟,加强校企、校地、校校合作,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三是,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机制,认真研究毕业生成长轨迹,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工作建言献策。另外,要深入分析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形成有专业特色的典型案例库,为科学指导毕业生就业提供重要依据。
        第四,继续深入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首先,要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职业能力提升活动,不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生活技能、职业道德、劳动素养、心理抗压等方面的能力,使毕业生不管是求职时还是工作后,都能尽早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其次,加快推进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探索实践育人模式。广泛拓展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建设,密切联系合作企业和优质雇主单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将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潜移默化的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另外,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视野。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在后疫情时代,高校要提前研判、积极谋划、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全力以赴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1).
        [2]王洋,文正建.疫情“大考”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5):14-17.
        [3]罗志恒.新冠疫情对经济、资本市场和国家治理的影响及应对[J].金融经济,2020(2):8-15.
        [4]王显芳,洪成文,李然.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质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30(2):56-60.
        [5]金国雄,于娜娜.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18):50-52.
        [6]秦树文,肖桂云.校企合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2(9):98-99.
        [7]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智联招聘.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EB/OL]. https://www.vzkoo.com/doc/11413.html,2020-4-28.
        [8]58同城招聘研究院.2019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EB/OL]. https://www.vzkoo.com/news/2269.html,2019-1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