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视角下留学生中医文化获得与传播探索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1期   作者: 孟娇 李鹏飞 张文
[导读] 河北北方学院

         孟娇  李鹏飞  张文
        河北北方学院

        摘要:当前,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文化适应为理论基础,探索来华留学生中医文化获得途径、获得过程中存在障碍以及对策研究,为高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中医文化有效获得提供理论参考,探索中医文化海外传播顺畅有效的方式,助推中医文化海外传播。

        关键词:留学生;中医文化;获得;传播

        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200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提出繁荣发展中医文化的意见。其中强调要推动中医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医文化国际对外交流合作。当前,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来华学习医学的留学生日益增多,留学生作为文化使者,在中医文化海外传播中具有群体性广、传播形式丰富、易于接受等诸多优势。
一、文化适应理论与中医文化的有效获得
        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学家贝瑞认为完整的文化适应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文化层面或群体层面的文化适应,也就是文化接触之后在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等方面发生的变迁;另一个层面是指心理或个体层面上的文化适应,也就是文化接触之后个体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态度及认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本文探讨的是第二层面的文化适应,即留学生在接触中医文化后在心理层面发生的变化。
        中医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知识内容在当代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参与面广、参与度深,在新冠肺炎的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抑制病情、后期患者恢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文化蕴藏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大医精诚”等理念,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留学生中医文化有效获得在笔者看来,是指留学生能准确理解中医术语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认同中医文化的价值观。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临床医学或中医专业,开始接触中医治疗方法并通过多种形式学习中医文化。但从对留学生中医文化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来看(对河北北方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开展研究),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47%的学生普遍认为中医在新冠肺炎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侧面证明他们认可中医的诊疗效果。54%的学生只了解一点中医文化,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认识、掌握中医文化的精髓,将近40%的学生亦无法认同中医文化价值观,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接近一半的学生听过“阴阳”、“气”等专业术语,但却无法理解其具体意义。以上种种,皆反应当前留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尚未顺利完成文化适应。
二、留学生中医文化有效获得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中医并不如西医科学,这主要是中医和西医存在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的差异。中医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将事物和人看成统一体,讲究辩证论治。由于存在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宗教差异等因素,留学生对中医文化认同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留学生中医文化学习效果亟待增强。对国际教育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留学生中医文化获得情况开展分析,从具体来看,我们发现:
         1.课堂中医文化教学内容少,中医课程重技能轻文化教学。
        绝大多数来华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通过《中医学》课程,习得中医文化,教师在讲授中医诊疗方式的同时,会对涉及到的中医文化内容做讲解。留学生获取中医文化知识主要依靠课堂教学,但高校教师在课程教育学习及相关实践环节存在重实践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中医课程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中医“望闻问切”等技能的学习,而忽视技能背后的文化内容,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中医诊疗方法所蕴含和依据的哲学思想;课堂文化教学内容少,对中医文化概念解释不到位,基于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等原因,学生对相关中医名词理解模糊。基于此,高校应加强留学生的中医文化教育,在医学课程中贯彻中医文化思想。中医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中医经典著作选读》、《中医汉语》等选修课程,引导学生理解中医文化概念,逐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方式,增加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可接受度和认可度。
         2.语言障碍影响学生中医文化学习意愿、学习效果和接受水平。
        有将近76%的学生倾向于咨询中医大夫、中医专家讲座或朋友来获得中医文化知识,而较少选择阅读中医文化书籍、观看中医节目或在网上发帖等方式。由于语言障碍,中医术语、中医经典著作翻译等翻译不准确、不到位,有些中医经典著作翻译异常艰涩难懂,学生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导致理解偏差等;应加强中医经典著作译制,编制中医文化科普读本。统一中医药专业术语翻译标准,加大中医经典作品翻译力度等;同时加强留学生汉语学习,尽可能克服语言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增强阅读中医文化书籍、观看中医电视节目等兴趣。
         3.中医文化体验项目机会少,中医项目体验与中医文化结合度不高。


        通过调查发现,70%的学生对针灸、推拿按摩和保健养生等中医文化内容感兴趣,但有过此种文化体验的学生为数不多。30%的留学生感受过针灸疗法,26%的留学生吃过中草药调理身体,17%的留学生曾有过拔火罐和推拿按摩等经历,2%的留学生体验过正骨疗法,仍有16%的留学生没有做过以上中医项目体验。较多的学生付费购买中医服务或中草药,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感受或只能感受较为肤浅的中医文化知识,认为中医只是简单的养生。中医项目体验与中医文化脱节,无法真正有效结合起来。基于此,高校应加强留学生文化体验活动安排,增加以针灸、按摩推拿、保健养生等文化体验,增强留学生直观感受,营造中医文化氛围。也可邀请中医专家到校讲座或去中医堂等机构参观体验,听取专人讲解,寓中医文化于中医项目中,增进学生对中医本质的理解和思考,做到二者有机结合统一。
         四、以留学生为主体的中医文化海外传播方式探索
    近年来,我国积极制定中医药发展战略,着力探讨如何推动中医药的全球化。中医海外传播需文化先行,需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价值观的国际认同。来华留学生作为文化沟通的使者,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中外人文交流的主要桥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重要的民间手段,是推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医文化感知、融入和认同,消除文化障碍,完成文化适应。积极开展中医药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待学生回国后,用本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助推中医文化海外传播。
         1.坚定文化自信,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播内容的创新。中医的知识内容都属传统医学,有的源自几千年前,尽管我们历代都有发展,但是和现代科学结合较差,其现代科学内涵有待揭示。中医药文化要不断兼容并蓄,辩证吸收。国家、中医机构应积极探索中医药科学内涵,找准中医和西医的契合点,真正消除大众和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误解,坚定普通民众的文化自信,坚定留学生中医文化认可,使留学生自发、主动承担起传播中医文化的责任。
         2.发挥高校育人作用,创新中医文化教学形式,激发留学生兴趣。加强留学生中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医教师英语语言能力和数字信息化应用能力,在中医教学和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授课教师可通过新媒体教学手段,营造中医诊疗场景,强化留学生中医历史和文化学习,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可与中医学院合作成立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科普中医文化知识。构建第二课堂,营造良好中医文化传播氛围,通过“实践-实地”传播,寓中医文化感知于实际体验活动,增强留学生对中医兴趣,突出中医文化的趣味性。加强中医文化国际在线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让国际民众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随时随地了解中医知识和文化。
         3.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构建“互联网+中医”中医文化海外传播模式。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加大互联网中医平台建设,通过VR技术让国外民众亲身体验以针灸、推拿等为代表的中医项目。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网站。来华留学生可借助形式多样的互联网表现手段,通过所在国社交平台,借助丰富的视听效果,将中医文化知识、新闻、发展前景等内容传播到异国他乡,拉近与中医文化的距离。
         4.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契机,着力打造来华留学生中医专业品牌教育。
   国家、政府积极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来华留学生到我国开展中医专业学习。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到我国学习中医,优化生源结构,真正将热爱中医、喜爱中医文化的留学生招收进来。借助“双一流”中医药高校优秀教学资源,打造中医专业留学生品牌教育,完善中医专业培养体系,提升留学生中医教学质量,使留学生掌握中医诊疗手段的同时,把握中医文化的精髓,发挥留学生在中医文化海外传播的话语权。
         5.高校应完善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服务和人文关怀,帮助留学生尽快完成中医文化适应。
         研究中发现,到中国学习一段时间的留学生比初入中国的留学生中医文化适应较好,语言基础好的学生中医文化适应过程较快。由此,高校应加强留管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留管服务。在留学生入学后,为留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出行、旅游等方面指导,增强学生的融入感,培育学生不排斥、尝试接触中国文化的情感;加大对留学生的培养,激发来华留学生非中医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
        
        
参考文献:
1.John W.Berry.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2.杨宝琰,万明钢.文化适应:理论及测量与研究方法[J].世界民族,2010(04):1-9.
3.王锦,张继文.“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8):233-236.
4.杨威,张秀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探赜——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2):131-135.
5.朱雪雁.结合中医传统文化构建临床人文素质教育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7):6-7.
6.张红霞.外国人学中医—一项跨文化视角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7.季建银.文化适应视角下中医专业外国留学生的学习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