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012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问题,从思政元素融入的基本思路、典型元素和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实践探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思政进课堂;课程思政
如今,高职院校大学生已是“00后”,这一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无论是思想、情感、观念、感觉,还是思维和心理等,都与往常存在不小的差异,先入之见的思想认知决定针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也要因势而动、因时制宜[1]。这种情况下,传统“漫灌式”的思政教育已不被接受,主要体现在:一是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与实际脱节,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错觉,无法达到心理共鸣;二是思政教学内容相比快捷实时、更新频繁的互联网信息来说,拓展性和引领性远远不够,课程间的显性隐性元素衔接不紧密;三是很多学校在管理体系方面缺乏联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仍存在“两张皮”现象。鉴于以上情况,通过创新“思政进课堂”来推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育人新途径。
一、“思政进课堂”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决定了“思政进课堂”的重要意义。重知识技能轻德育,此乃当前教育的一大痛点。在现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虽然知识技能的重要程度在不断提升,但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理念不能丢,不然将会带来更多的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仍是教育之本。“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为谁培养”等几个关于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提出,给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思政进课堂”的基本思路
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思政进课堂可遵循的思路是:精准探析“需要什么”,深入剖析“有什么”“缺什么”,从而针对性地制定思政进课堂的策略。“需要什么”即立德树人的要求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有什么”即课程本身蕴含的育人元素;而“缺什么”即课程中欠缺的或易被忽视的育人元素。“需要且有”的元素可充分利用;“需要但缺”的元素,则须深度挖掘、有意融入。
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专业课程里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元素,教师利用现有的育人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技能培养即可。“责任担当”是立德树人的要求,但大多数专业课程中这一思政元素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设置特别的环节、加入典型案例等形式有意识地融入。以《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为例,教师可通过中西方关于装饰材料的选用对比分析,组织“装饰材料的选用趋势”主题讨论等形式,启发学生在装饰材料的选用中从环保、可持续化、可再生化等角度深思,激发学生传承优秀工艺,振兴装饰行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解析
1.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无论是传统工艺美术还是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都要求创作者具备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而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工匠精神资源,例如,春秋时的工匠“始祖”鲁班、中外古今匠心独具的艺术作品、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等等,教师可用来作为课程思政的育人素材。
2.勤奋实干的劳动精神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占比50%以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专业实践实质上是一种劳动,这便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观和“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着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劳动态度。
3.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艺术设计工作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工作,需要极强的创新精神,近年来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度极高。因此,学校专业课程中蕴含丰富的创新精神元素,创新精神是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自带的思政元素。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参加各类赛事的过程中可着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善于创新的思维以及尊重原创的知识产权意识等。
4.坚定深沉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论是现代艺术设计或是传统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联系。教师可充分挖掘优秀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智慧,挖掘作品背后体现中国人的精、气、神,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指导学生从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和传统技艺中汲取养分,培养学生传承创新优秀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思政进课堂”的实施途径
1.讲授环节适切融入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在讲授环节,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取贴切的内容、运用巧妙的方法去融入,育人育德方能不落痕迹、水到渠成[4]。例如《住宅空间室内设计》课程,教师会以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为案例,适时融入课程思政资源,学生在赏析优秀作品的同时会在思想上、道德上受到深刻的震撼。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发起讨论: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者要成为怎样的人?引导学生从创作者的角度思考每一个作品背后的人格和精神支撑,从而以优秀设计创作者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素质和品德。
2.实践环节重点融入
专业实践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实践环节可着重学生职业素养、 劳动精神、工匠品质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可重点挖掘操作技能所需要的价值取向、职业精神、意志品质等元素,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在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等方面产生深刻的体验。在融入形式上,教师可及时组织交流会,学生分享交流实践心得,教师在进行技能辅导的同时,从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引导强化。此外,在实践教学考核中将学生的工作态度、行为表现等纳入评价指标,可更有效地保障育人效果。
3.特别环节有意融入
针对“需要但不足”的问题,可设置特别环节,教师有意识地集中融入,有目的地引导升华。例如,在第一次课时,可设置“开卷之问”,请学生思考“为何而学,为谁设计”,引导学生关注人民需求,为创作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优秀作品而努力。在最后一次结课时,可设置“课程分享会”,学生畅谈学习收获,思考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引导学生关注技能背后的态度、精神和品质,帮助学生德技并修,成人成才。
四、结 语
思政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著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希望通过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思政进课堂育人模式的实践积累,能够做到隐性渗入、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通过“思政进课堂”的方式,润物无声,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光明网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王 芳,浅谈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融什么”与“如何融”,2020年2月
作者:李海燕,1978.02-,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