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 徐俊(指导老师)
成都市机投小学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校本课程在不断发生改变,通过语文知识实施德育教育对小学校本德育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其不仅满足了学校素质教育需求,同时也充分落实了新课程改革。本文融合了天府文化、学生研学、社团、课程等,促使小学校本德育实践进行有效落实,使得知识可以真正深入到学生内心,提升学生对天府文化的自豪感,进而传承、弘扬天府文化。本文主要分析了成都市机投小学校本德育实践策略。
关键词:成都市;小学校本;德育实践;三国
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的是师生的共同发展,将学校作为主要中心,而后全面开发资源。从成都市众多小学看,提高了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度,并充分利用到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希望通过本地文化资源,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文化,感受自身所在的本土文化,通过亲身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探究、体验过程中认同优秀的文化以及精神,进而从中学会待人接物,形成明事理、辩是非等优秀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校本德育实践活动开发指导思想与依据
以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实施德育教育,主要就是利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而后与活动主题进行相互融合,而后在探究、制作、体验等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跨学科意识与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在设计小学德育校本实践综合活动时,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因此,相关课程的开发需要以学生个体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为导向,遵循自主性与开放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进而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出自然、社会、自我相互联系的认识体系,提升思想价值观念,学会责任与担当等,全面使学生的学科知识以及综合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二、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
本次实践活动主要涉及到了语文、美术、劳动、科学学科,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建设。
(一)主题活动构建目标
促使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文化,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天府文化,产生一种自豪感。成都市机投小学校主要迎合了学科融合思想,以“三国韵”为主题,实施课程教学的整合,突显出课程的多元化,同时,也较好的迎合了新课程标准。对于“三国韵”系列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将新课改思想进行践行,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并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学习方式的目的,从根本上体现了教育本质。这需要学校从各个学科特点出发,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比如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设置“三国韵”系列课程。在学生了解三国文化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国学精髓产生学习欲望,进而深入到知识探究中,同时,也接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道德品质[2]。
(二)主题活动构建形式
1.显性德育课程
一方面,主要是建立在课堂教学之上的校本德育知识类课程,比如,借助本土地理物产、历史、风俗习惯等知识性文化,融合到校本教材中,而后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讨论。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优势,开发校本德育活动类课程,比如,通过“国学社团”,由于成都市机投小学学校位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创建之书台坊,所以可以充分借助地理位置优势,当学生学习天府文化时,从三国文化入手。而后在社团里,可以观看一些有关三国的影片、学习诗文、阅读三国故事等,帮助学生学习了解更多的三国知识。对于稍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以小组合作方式,尝试着阅读难点的三国诗文。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辅助进行讲解和指导,提升学生对三国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最终达到学习道理的教学目的。
如果只通过社团小部分学生的学习是不够的,因此,可以让国学社团的学生,利用晨读时间,带领班上其他学生一同诵读三国经典,从而构建出学习的良好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国学社团中,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国学精髓的传承与弘扬[3]。
2.隐性德育课程
首先,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物质环境的创设,利用校内景观设计、文化橱窗等渗透德育知识;其次,也可以积极构建校园精神环境,利用与校园本土文化相关的名人名言、警句等,在其中体现德育教育,比如“三国”中不同人物的经典语句,“亲贤臣,远小人...”等;最后,主要就是借助当地历史遗址、博物馆等环境,带领学生亲身实践,开展研学活动中。
3.活动实施途径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主要选择五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获得知识和信息,具有一定的参与活动意识,可以在研学过程中自主的形成小组,相互配合完成相关活动任务,团队合作意识较浓。准备工作做好后,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武侯祠”,实施活动探究,开启三国寻踪研学活动。
在“汉昭烈庙”中,学生了解到“武侯祠”的由来。通过欣赏、诵读“三绝碑”,感受到了气势恢宏的“刘备殿”。而后学生们品读了岳飞题写的《前出师表》,在此,教师需要讲明,此《前出师表》其实是明代文人白麟借用岳飞之名写的,帮助学生明确历史的真实性,进而培养需要严谨性的科学态度。在教师的讲解下, 学生观看文字,深刻体会到岳飞当时的悲伤、愤怒的心情。而后,引导学生集体诵读《前出师表》中经典段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中的韵味。当学生看到《后出师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岳飞为什么选择在醉酒时书写出师表?”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带领学生诵读《后出师表》中的佳句。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故事讲解,营造出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当游览到刘备墓前时。美术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现场写生,通过学生绘画的过程,深入体会三国文化,感受其中具有历史神韵的象征性事物。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成都历史博物馆中,解了成都历史。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历史文化,体会到本土历史,进而提升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与感受。
三、研学三国韵教学反思
1、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通过实际的社会生活实施综合实践探究活动,使得学生学习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需求。在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活动准备,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做好引导与指导工作,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实践中,为学生构建出轻松、愉快的活动范围,进而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三国文化,感受三国文化。
2、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科学的搜集资料,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及科学态度的严谨性,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组内分工合作,促使各个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其中,提升各方面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服务劳动、集体服务劳动意识,同时,也在探寻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3、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多鼓励、肯定学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理安排规划能力。在活动结束后,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活动成果等,实施综合性评价,使得学生在掌握三国文化知识的同时,正确面对自身不足,学会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从而有效落实德育教育。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实施多学科融合式课程实践,可以有效落实德育教育,对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对此,本文以成都市机投小学为例,对具体实践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进一步推动小学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柳晓琳,柳玉国.传统文化教育下的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J].现代教育,2018,78(04):129-131.
[2]陈德奎.浅议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原则与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78(05):222-223.
[3]李亚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校本德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0(04):28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