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字也变得快乐起来 ——浅谈农村小学低段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1期   作者:李翠莲
[导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李翠莲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东华镇鱼湾小学 李翠莲  513058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写字似乎有点枯燥,教师首先就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写字热情。为避免传统的评价在无形中变为一种甄别过程,那就必须注重孩子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而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更需要的是多元评价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我的学生是农村的,在乡下没有好的书写环境,家长不重视或不懂指导,导致缺乏书写在家庭中的训练。  
        根据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书写有着明确的要求,最根本的要求是“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要保证学生每节课有5—10分钟的写字时间。
        新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1-2年级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一年级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生必须学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其中在低年级就要求会认1800个左右,会写1000个左右。”
        我觉得只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写字是枯燥无味的,相反会觉得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一、采用灵活多样形式,激发情感,培养热情   
     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逐渐转化的过程,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对上课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在课堂上老师要讲故事。同时,处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模仿欲非常强烈,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
         1、故事诱导、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写字也不是一时就能练成的,要靠长久的坚持下去。要想让活泼好动的小朋友静下心来好好写字,慢慢喜欢上写字,并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重视起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那么学起来的效果也会是非常棒的。
        2、美感的熏陶  
        在《新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一手漂亮规范的字,可以给人有愉悦之感,可以这么说看一手美观的字跟看一幅漂亮的画的感受是一样的。一年级所要求写的汉字大部分都是象形字、会意字,而它们与画密切相关,本身就象一幅美的画。  
        画画是小孩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是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因此,我把写字教学与画画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乐写、爱写,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兴趣。 
        3、结合生活上的体验  
   “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是教学素材,我们要灵活地运用生活中的事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教学笔画“横折”时,我先让学生想象把钢筋转折和竹子折断进行比较,看看哪一个更加有力,从而让他们在书写的时候把“横折”想象成钢筋转折来书写。在教学笔画“横”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把“横”比作是跑道,运动员们跑过来跑过去都是沿着直线在跑,在书写时比比哪个小朋友的路线最好、最直,这样,小朋友们兴趣盎然。   
二、注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先生在《书法教育学》中指出:“书法教育必须尊重每个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并在教学过程中用个别原则来保证这种尊重的存在。”笔者认为要处理个性差异问题,可以采用因材施教。

 
        1、分层作业 ,保证质量 
        首先,小朋友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个性的差异,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悟性、学习方法态度的不同,书写进步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来决定。对于书写水平较低和水平高的学生相比,老师就可以适当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放低要求。还可以设置“弹性作业”,由学生自己确定练字数量,有时间则多练,没时间则少练,但必须保证字字都是“精品”。   
        2、个别指导 ,促进提高  
        德国的第斯多惠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出发点。所以必须在开始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对接受能力较好的,平时字写得漂亮的同学,我会在他们本子上画上一张笑脸,学生也对这笑脸看得很重。但是在给予一定的表扬之后也应多给他们挑一些“毛病”,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在笔画、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避免一味的表扬而引发他们的自满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心急的现象出现,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则,一步一步,稳打稳扎,切不可心急,真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低段的学生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让他们打好基础。  
三、多元评价学生,鼓励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日常识字兴趣和习惯,对低年级学生尤其要采用适合儿童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即教师。教师是评价的执法者,学生是评价的被动接受者,评价的结果是教师和家长用以否定学生埋怨学生的法宝。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评价的主体成多元性。  
        师生互评这样老师和学生便都成为了评价的主体。相对而言,写字课较之阅读课、作文课,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走下讲台,师生有更多的机会沟通。师生对话,进行有效评价,不仅能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的判定、评定,而且能给予启发和引导,给他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同时,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比如在教学“心”字时,教师范写一个,学生来当专家,当评委,你认为这个字写得怎么样?这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掌握书写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评价老师的字显得十分兴奋,课堂中恰恰可以利用这种兴奋让学生认真写好每个字。     
        2、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的进步。星级打分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评价方式。在作业批改中,我和学生都十分重视星的作用,以此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每次作业面批时,我都让学生把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与上次作业进行比较,并给出相应红星。低年级学生喜欢老师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写评语。在平时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就针对学生作业实际,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写上一些不同的简短批语加以激励。对于既正确又漂亮的作业,我采用夸奖式的,如:“你的字写的真漂亮!”“你真像一个小小的书法家,继续努力哦!”对于进步快的作业,我采用鼓励式的,如:“你的字进步真大,只要你认真写,你的字一定非常漂亮!”等等。  
        
    德国教育家斯多克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以说,这样的班内作业展示其实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使写字水平中下的学生,也看到前进的方向。总之,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利用各种时机给学生创造让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要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主演,让他们尽力的去表现自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