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茜
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市 014000
摘要:中美跨文化研究一直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华裔文学也成为中美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在对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运用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本研究以价值取向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小说《喜福会》为对象,从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关系取向等角度考察中美文化差异。本文以《喜福会》的内容为基础,总结了价值取向理论的特点,揭示了中美文化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价值取向理论;《喜福会》;文化融合
1.引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高科技的发展、交通手段的丰富、通讯手段的改善、互联网的普及等,使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不断加深,国际合作与交流催生了跨文化传播学科。自其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和美国分别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点。
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导致了两国之间的许多文化冲突。例如,1882年,美国通过了《排华法案》,禁止华工进入美国,从而掀起了美国社会排斥华人的浪潮。华裔在美国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也促使许多美国华裔作家从事文学创作,通过向美国社会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传递在美国社会被边缘化的华裔的声音,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与融合。《喜福会》作为中美文学的代表作,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很多学者用于跨文化研究。[[]]
在研究理论方面,国内专家学者在对《喜福会》进行跨文化研究时,更多的是关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和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而很少使用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对价值取向的特点也少有探究。[[]]本文以《喜福会》为研究对象,结合价值取向理论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并结合实例探讨价值取向的特点,为中美文化融合丰富理论基础。
2.价值取向理论
(1)定义
根据克莱德·克拉克洪的说法,价值观是 "一种明确的或隐含的、个人特有的或群体特有的、影响从现有行动模式、手段和目的中进行选择的理想概念"。[[]](C. Kluckhohn,1951:395)佛萝伦丝·克拉克洪沿用了她丈夫的观点,认为价值取向是"复杂但绝对模式化的原则,它给人类不断流动的行为和思想提供了秩序和方向,因为这些行为和思想关系到'人类共同'问题的解决"。[[]](F.Kluckhohn & Strodtbeck,1961:4) 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这样解释价值取向与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取向的概念既源于又归功于一些人类学家所发展和使用的关于基本价值、其性质及其影响的概念。"[[]] (F. Kluckhohn & Strodtbeck,1961:4) 要理解什么是价值取向,我们需要知道他们在《价值取向的变奏》中提出的三个假设:
"首先,假定人类的共同问题数量有限,所有的民族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为这些问题找到某种解决方法。"(F. Kluckhohn & Strodtbeck,1961:10)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提出了人类需要面对的五个基本问题,每个问题都有相应的价值取向类型: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性取向)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
人类生活的时间重点是什么?(时间取向)
人类活动的方式是什么?(活动取向)
人与他人的关系方式是什么?(关系取向) (F. 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 11)
"第二个假设是,虽然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存在可变性,但它既不是无限的,也不是随机的,而是在可能的解决方案范围内绝对是可变的。"(F.Kluckhohn & Strodtbeck,1961:10)
"第三个假设,也就是为后面的价值取向变异分析提供了主要关键的假设,就是所有解决方案的所有备选方案在所有社会中都时刻存在,但却有不同的偏好。"(F.Kluckhohn & Strodtbeck,1961:10)也就是说,每一种价值取向及其价值取向选择都存在于所有社会和个人中,但每个社会和个人对价值取向选择的偏好不同。
3.《喜福会》中中美价值取向特点
(一)社会性
价值取向的社会性是指,价值取向存在于社会当中,受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塑造和影响人或社会的偏好性或主导性价值取向选择。[[]]
菁妹到中国后受社会环境影响,行为方式变得“中国化”,其实是她与姐姐们的血缘关系影响了她的价值取向。“我再一次端详着她们,她们脸上,我没找到母亲常有的那种表情,但她们对我,总有一种无法描绘的亲切和骨肉之情。我终于看到属于我的那一部分中国血液了”。[[]]在中国她找到了两个同母异父却从未谋面的姐姐,她们的血缘关系、她们相似的长相和她心底对母亲的思念唤醒了菁妹的家庭观念和附属性取向。菁妹从小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取向,她非常厌恶母亲的教育方式,因此她早早的就搬离家中,疏远母亲和家庭。而她来到中国后终于体会到了家庭、亲情、血缘的力量,她也终于看到自己身上的中国成分,那就是注重血缘纽带的附属取向。因此,我们可以说,价值取向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价值取向最基本的属性和特点。[[]]
(二)可塑性
价值取向的可塑性是指,每个人或社会的偏好性或主导性的价值取向选择是动态的、可变化的,且这种变化是在固定的选择范围内产生的。[[]]安梅的母亲被迫嫁给一个富商,成了他的四太太,在家中她和女儿饱受二太太的欺辱却不敢反抗。终于,安梅的母亲决定做些什么来改变她和女儿的境遇—她利用了富商迷信的特点,在春节前三天,她吞下了毒药,因为“按习俗,人死后的第三天,灵魂将回来讨还宿怨,母亲殁于小年夜,她的灵魂,将在大年初一来上门讨债”。[[]]富商害怕她的阴魂前来复仇,于是发誓好好照顾安梅。安梅明白了母亲的用意,她目睹了母亲遭受的屈辱,知道坐以待毙、忍气吞声无法给自己悲惨的生活带来希望,于是她懂得反击二太太,为自己赢得尊严。长大以后,她成为一个“能干”的人,她和丈夫去美国打拼,并教育女儿永远不要坐以待毙。因此,安梅的价值取向从“存在”取向变成“做”取向,这说明价值取向是可塑的,可以改变的。
(三)可共存性
价值取向的可共存性指的是,每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选择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共存的,在不同时候人或社会可以选择不同的价值取向选择。[[]]林多年轻时听从父母之命嫁到黄家,不要给她的家族丢脸。“即使后来我知道要嫁给这个糟糕的男人做妻子,但我无法违抗,只能认命”。[[]]到了黄家之后,她时刻谨记母亲的叮嘱,十分听从她的婆婆黄太太的话,她学习干各种家务,学习怎么伺候她未来的丈夫天愚,尽管黄太太和天愚都对她十分刻薄。当她出嫁的那一天,她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已经丢失了自我,当她看到在窗外呼啸的大风,她决定像风一样,可以活出真正的自己,而同时也要铭记父母的心愿,永远不给家族丢脸。于是她编造了一个谎言,说她的祖宗托梦告诉她,她与天愚的婚姻是被诅咒的,如果不结束婚姻她和天愚就会遭受厄运,封建迷信的黄太太信了林多编造的话,给了她许多钱打发她离开了黄家。林多重获自由,她的家族没有蒙羞,她也做回了真实的自己。林多一开始拥有强烈的附属性取向,她尊重父母,牢记父母的叮嘱,将自己的家族看得非常重要,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是家族的一员。可是当她心中的个人主义取向被唤醒,她意识到自己不能不为自己而活,但她依旧保持着对父母和家族的珍视。这说明价值取向的选择是可以共存的,它们并不互相排斥。
4.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融合趋势
价值取向的特点尤其是可共存性的特点使得不同的人或社会可以使用和了解不同的价值取向选择,比如《喜福会》当中的菁妹没有固执地坚持个人取向,在来到中国后她承认了附属性取向的特殊意义,找到了自己身上的中国成分;安梅没有坚持“存在”取向而是在目睹母亲的悲惨际遇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做”取向,为改变命运而努力;林多既保持了她原来拥有的的附属性取向,又找到了个人取向,在遵守父母诺言的同时摆脱了不幸的婚姻,成功地为她自己而活。[[]]
价值取向的特点不仅表现在个人身上,也表现在社会当中。在2020年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中国表现出了强烈的集体意识,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比如为了防止疫情扩散而采取封城举措,集中人力物力救援武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的主导性关系取向—附属性取向,即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而当疫情刚刚发生在西方国家时,许多西方国家不以为意,也没有采取强硬的防控举措,西方国家的众多民众甚至谴责中国的防控举措侵犯人权。这其实源于西方社会主导性的个人取向,西方社会更加重视个人利益的实现,追求个人的自由,将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但是当疫情在西方国家扩大时,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均模仿中国,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意大利甚至封锁全国,严禁人员出入境。美国的疫情严重之后,也开始采取严格的社交隔离措施,各个州陆续采取强硬的防控措施限制居民出行,以应对新冠疫情。这表明西方国家对中国附属性价值取向的认可,这虽然无法证明西方国家传统价值取向选择的改变和对中国主导性价值取向选择的绝对认同,但也足以说明,即使主导性价值取向选择在国家之间有所差别,它们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国家之间更不是完全对立的。因为价值取向的特点尤其是可共存性的特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可以在面临共同的人类问题时选择相同的价值取向选择,采取相同的态度和相同的措施,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明之间有了可以交流甚至共融的契机。这不代表他们失去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而是他们在保有自己文化和传统价值取向选择的基础上,吸取其他国家文化的优点、借鉴不同的价值取向选择,以应对一些实际问题甚至全球性问题。[[]]
价值取向的特点尤其是可共存性的特点促使人们用多元视角看待问题,在面对和处理不同的问题时采用不同的价值取向选择,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也为中美文化的互相借鉴与融合创造了条件。美国有许多凸显附属取向的影片,比如《蜘蛛侠》、《复仇者联盟》等,这些影片提倡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蜘蛛侠的那句“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中国也有着许多体现个人主义取向的电影,票房神话《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题“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出了千千万万不肯向命运低头、为个人奋斗不息的中国人的心声。这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取向体现,这句话在中国人心中引起共鸣也证明了个人主义在中国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中美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众多分歧,全球化的大趋势却让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机会也日益增多,使中美两国有越来越多的契机去了解彼此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性价值取向选择,在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中借鉴彼此主流文化的优越性,以完善自己的文化和制度,同时也能增进中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众多美国华裔作家将推动中美文化融合作为己任,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美国华裔文学地位的提高也证明中美文化融合这一主题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中美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
5.总结
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是跨文化研究的焦点对象。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价值观为基础,是价值观的重要内核和表现形式,因此,对中美两国价值取向的研究对中美两国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有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著名的价值取向理论为基础,结合《喜福会》的内容从五个方面对中美文化主导性价值取向选择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美两国社会都有着五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和所有的价值取向选择,但是两个国家所偏好的价值取向选择有所不同,因此导致两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有所差异;其次,价值取向具有社会性、可塑性和可共存性的特点。价值取向的可共存性使得两国社会在处理不同问题时可以采用不同的价值取向选择,这有利于中美两国了解和借鉴彼此的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性价值取向选择,丰富本国文化,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Hall, E.T. The Silent Language[M]. New York: Doubleday, 1959.
[2]Robbins, D. Vygotsky’s Psychology-Philosophy: A Metaphor for Language Theory and Learning[M].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2001.
[3]Tan, Amy. Joy Luck Club[M].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6.
[4]Wertsch, J.V. Vygotsky and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Mind[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5]Wu, B.Q., Afzaal, M., Ghaffar, A., & Naqvi, 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Valu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Parenting Reflected in The Joy Luck Club[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2020, 10(2): 244-254.
[6]跨文化传播视野中的他者化难题[J]. 单波,张腾方. 学术研究. 2016(06)
[7][10][12]谭恩美著,程乃珊等译.喜福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8]电影《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一个跨文化传播的个案叙述[J]. 杨佳昕,郭翊明,贺文发. 当代电影. 2014(08)
[9]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 单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1)
[11]胡贝克. 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特征及其时代演进[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 17-21.
[13]彭世勇.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与困境[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26(4): 14-18.
[14]张金娣. 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看华裔的心路历程[D]. 黑龙江大学, 2005.
[15]王悠.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