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相爱一家人——用“爱”帮助异地生,走出冲突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1期   作者:王海英
[导读]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王海英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语文组,江苏,苏州,215228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对于学校教育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初中教育,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正确合理地引导外地学生和谐地融入“新的大家庭”,这一点非常重要。本文作者就这个问题,谈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细心观察;用爱感化;建立多元考核机制;活动引领
        盛泽虽然只是一个乡镇,但它凭着“衣被天下”的丝织业,成为了华夏第一镇,也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同胞。所以,我校的外地生人数也逐年在增加。
        从教以来,我几乎每年都担任班主任,十分清楚随着新盛泽人比例的增加,班级的管理难度也有所增加。由于外地生的家庭背景、风俗习惯、学习基础等方面与本地生差异较大,给班级管理和教学增加了难度。
        身为人师,尤其是班主任,我觉得肩挑头顶沉重的分量。因为我们承载着那么多家庭的希望和梦想。但是,我们也无需望洋兴叹,我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勤勉,去接受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去接受这批特殊的孩子们,用“爱”去帮助他们,他们会和谐地融入“大家庭”的。
一、细心观察,树人先立德。
        “一位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施教对象有透彻的了解,教学才能取得成效。”面对班内众多的外地生,我们首先要细心地观察他们,并对他们的各种有偏差的行为作出理性地分析。
        我发现:外地生在行为规范上的问题较多——乱扔纸屑、上课开小差、迟到、与同学打架……这些看似是小事,但作为班主任的我,却一直抱着“以小见大”的观念,认为这些“小”问题如果不处理好,它会影响孩子个人的素养以及班风班貌。所以,我细心观察并记录他们的一些行为,与他们的家长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加强联系,多方了解孩子们的情况。
        据观察和调查所得,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因素:由于外地生家庭往往比本地家庭面临的生活工作压力更大,忽视了孩子的教育(“散养惯了”)。其次有社会因素:外地人往往受到本地人的歧视,在学校,外地生也或多或少会被本地生嫌弃。种种原因导致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会出现行为上的偏差。作为初中生,他们不仅是外地生,并且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若处理不当的话,会有很多隐患。
        我冷静思考过,该如何帮助他们走出行为上的一些冲突?这个时期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为了避免麻烦,让外地生、本地生对立存在,这样真的好吗?树人先立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这本来就不分外地生、本地生,经过内心的一番冲突,我决定用一颗慈爱、公平的心,从德行教育入手,帮助孩子们形成心态积极、个性健康、情操高尚的人生观,使他们走出这行为冲突的藩篱,融入“大家庭”。
二、用爱感化,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我利用班会、晨会等课,给孩子们灌输这样的理念: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我们是兄弟姐妹,“家”荣我荣,“家”耻我耻,我们要成为相亲相爱的家人。
        我把班级管理权分到同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意识地把各类工作公平分工给同学们,不分本地、外地。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孩子们关系逐渐融洽,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班风,也不再有本地生嫌弃外地生,外地生故意捣乱的现象了。
        有同学请假了,他的卫生工作就会有人自觉帮助完成(劳动委员就会及时给相关同学颁发“表扬卡”);谁的修正带忘记带了,有人就会主动借给他;体育课上谁跑步摔倒了,同学就会跑上去扶起她……
        记得一次春季实践活动,去的是“鉴湖女侠”故里。有一吴姓女生不小心掉河里了,河虽不深,她也马上被同学拉了上来,但衣物全湿透了。

她们组的组长马上打电话与我取得联系,当我急匆匆赶到现场时,我看到这样的一幕——她们组的五位组员怕吴同学冻着,把她围在中间(每一组都是外地生、本地生混搭的),给她挡风,还不停地用纸巾帮她除湿。我挺感动的,对她们说:“同学们,吴某某同学身上全湿透了,看来用纸巾除湿是不行的,只有让她把湿衣服换了才行,你们看怎么办?”这时大伙儿商量开了。“这儿是郊区,也没有地方买衣服啊”,“要不还是我们每人脱一件给她吧”,“这个主意好”……接下来你脱一件衣服,我脱一条秋裤,你贡献一双袜子,我贡献一副手套……终于把吴同学武装了个遍。最后我把我的外套和围巾给了她,可是鞋子依然是湿的。为了不影响这一组的活动(虽然她们都愿意留下来陪她),我单独陪她去附近买了鞋子,让她尽快回到了她们的小组。
        “我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理念,使孩子们打成一片,也就不分彼此,再也没有外地生和本地生之分了。
三、不以成绩论英雄,建立多元考核机制。
         虽然目前成绩依然是学生的生命线,但是我个人认为: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不能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尤其对于外地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基础较薄弱,成绩并不理想,如果只看他们的成绩,会让他们因为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所以我在班内建立了多元考核机制,设置了“文明之星”、“劳动之星”、“诚实之星”、“运动之星”,这“星”的设置,促使孩子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力争被评上“星”。月底,先评出“星”,然后我个人出资,给些“星”们买些文具用品、小零食等。孩子们拿到奖品时,那开心的笑脸,其他同学那羡慕的眼神,使我倍感欣慰,特别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我发现,部分成绩不佳的外地生在班内也越来越活跃、自信。
         比如殷同学,他是个外地生,家庭条件也不好,成绩在班里又是倒数的,总被人嫌弃,也不爱多说话。每当我看到他那单纯但又缺乏自信的大眼睛时,我总想能帮助到他。当他第一次捡到一根跳绳交到办公室,被我表扬之后,他做好人好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以致后来,会主动帮生病的同学打扫卫生了,捡到一元钱交公了……都变得顺理成章,也多次被评到过“星”。现在的他,眼神中多了一份愉悦与自信,虽然成绩还是不够理想,但整个人的精神与以往相比,已经不一样了,因为在他的眼睛里,我感受到了阳光的味道。
四、以活动引领孩子们,使他们积极进取。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同能力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多项能力。对每个个体来说,不存在谁比谁更要聪明的问题,只存在谁在哪个领域、哪个方面更擅长的问题。
         在给孩子们树德的同时,我不忘用多种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智力因素,使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出他们的自信,驱动他们在学习上更积极进取。
         我会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积极报名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如:烹饪社、太极社、十字绣社、舞蹈社、集邮社……
         赵同学是一名外地生,平时不多言语,成绩不上不下,缺乏自信心,但据我了解(从他父母那儿得知)他父母常常三班倒,家里的饭菜经常他负责烧,所以我鼓励他参加烹饪社,在烹饪社举办的“我秀我精彩”活动中,他获得了一等奖。我把他的作品拍成图片,放在家长群里,让他感到很高兴,之后,他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被激发出来了。学习上不再只是被动完成老师的作业了,还主动地会问老师、同学问题,上课还举手了。期末考试,他成绩跃居班级前十五名。
         我们班上还会组织各种活动:如看名著比赛、讲故事比赛、背古诗比拼、手抄报竞赛、走进社区自愿者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使不同的孩子在自己的特长区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优势,带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美好。
         有人说“青少年时代是诗的时代”,作为一名初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觉得特别荣幸,因为我可以陪伴一届又一届的孩子走过他们像诗一样的时代。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调。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地生,我相信,只要我用一颗慈爱而公平的心,与孩子们的心弦对准音调,我们的心一定会发出共鸣,弹奏出一首首动人的曲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