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婉婷
湖北美术学院
摘要:现有当代视觉美感的相关研究内容总体而言较为宽泛,其研究成果零碎、不成体系,对当代设计艺术的实践缺乏体系化、深层次的理论总结,为弥补此缺陷,对现有当代视觉美感相关研究进行研究综述。本研究从宏观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当代视觉美感的概念确立、问题特征、文化功能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通过探讨古今视觉艺术的美学特征与构形形式,充分体味当代视觉艺术的美学个性,并总结其共性,凸显出中外当代视觉美感的共性认同点。对当代视觉美感的概念研究多处于浅尝辄止阶段且缺乏清晰定义的现象进行反思,提出新的研究视角,为此领域的深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当代;视觉艺术;美感;研究综述
提到视觉,人们往往不能忽略美感与其千丝万缕的关联。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现实美的一种主观感受,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即人类的审美意识。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但从共性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的是,美感是人类不断追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甚至把审美体验列入人生的高峰体验之一。
根据中国古典美学进一步看,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人们感知美的对象不是物,而是由物抽象出的意象。在中国古典美学的言、象、意的复杂关系中,意为本,象次之,言又次之。所谓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因此有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说法。在这个范畴结构中,象作为视觉把握的对象,其位置非但不比言低,甚至比言更优越更重要。因此,艺术设计工作者在追寻美感的过程中应当把对于意象的把握放在基础的地位。
综合中西方学者对于美感特征的研究,总体而言,美感具有无功利性、直觉性、创造性、超越性和愉悦性这五大特征。
其一,美感具有无功利性的特征。在审美活动中,因为美感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情感感知,所以人们的意识可以超脱于审美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因而也就超越了现实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下里巴人也可以喜爱阳春白雪,王公贵族也可以偏好通俗艺术,这正是美感无功利性的体现。人对于美的认识是可以不拘泥于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区分的。
其二,美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美感某种程度上具有超理性的性质。美感作为感觉的一种,存在在人们的心理世界中,而感觉是无法用科学语言说清楚的,是无逻辑的,同时又是真实可靠的。人为什么爱上某个人,怎么会有某种预感,为什么某幅油画在别人看来很美,而你却觉得不美,是无法说清楚的、无逻辑的。但超理性并不意味着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在审美直觉中渗透着理性因素。弗洛伊德认为,美感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的领域之中,艺术创造的动力也存在于无意识的领域之中,这就是人的本能的欲望,一种瞬间的直觉,即王夫之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而格式塔心理学家的无数试验也证明,我们的眼睛或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这个模式,就是内在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的“格式塔质”。这种性质,也就构成了美感的直觉性。
其三,美感具有创造性的特征。前文关于美感的概念中提到,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而这个意象世界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人如果第一次看到入云的高山感到发自内心的震撼,那么第若干次看到同一座山峦,内心的触动就会几近于无了。这也就要求艺术家在创造美感的过程中以动态的眼光去创作作品。正如卡西尔所说:“艺术家的眼光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事物的印象,而是构造性的,并且只有靠着构造活动,我们才能发现自然事物的美。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性,而这种生命力只有靠我们自身中的一种相应的动态过程才可能把握。”
其四,美感具有超越性的特征。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
美感作为一种精神感受,其载体是广泛的艺术种类。人可以以艺术作品为依托,去感受自己的足迹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未曾涉及的领域。不论这件艺术作品是音乐还是画作,是文学还是建筑,都可以作为人们感知世界的触角,打破人在客观现实中自我的局限性,从而能够带来精神上超越自我的感受。
其五,美感具有愉悦性的特征,美感是一种精神享受。人类的审美行为中获得的精神愉悦,能够给审美主体带来很大程度的心理满足感。这种精神愉悦主要来源于视、听这两种认知性感官,作用于人的大脑。但是,人们通过其他感官(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所获得的快感,有时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甚至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如此若干种感官综合起来,就能够增强感官的丰富性和愉悦性。
除了上述五大特征以外,美感还可以具有诗意性、丰富性、层次性、完整性、隐喻性、神圣性等特征,这些不同的特性又与不同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以及不同审美客体的广泛风格有关。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Ye Lang. Aesthetic Principles [M],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8
[2]彭富春.《美学原理》[M],人民出版社,2011.3 Peng Fuchun.Aesthetic Principles [M],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1.3
[3]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Zhou Xian, Western Aesthetics in the 20th Century [M],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Li Zehou, Liu Gangji.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M],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87.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Li Zehou.The Course of Beauty [M] Tianjin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1.
[6]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人民出版,1998. Teng Shouyao.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M]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1998.
[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商务印书馆,2011. Zhu Guangqian. History of Western Aesthetics [M] Commercial Press, 2011.
[8](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Nicholas Mirzov.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M] Translated by Ni Wei,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
[9](美)托马斯·米歇尔. 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Thomas Michel. Translated by Chen Yongguo and Hu Wenzheng, Image Theory [M]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10](美)罗伯特·克雷. 尹弢译《设计之美》[M].山东书画出版社,2010.6. Robert Cray. Translated by Yin Tao "The Beauty of Design" [M]. Shandong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Publishing House, 2010.6.
[11](美)理查德·舒斯特曼. 孙周兴译《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商务印书馆2011.7. Richard Shusterman. Translated by Sun Zhouxing "Body Consciousness and Body Aesthetics" [M] Business Press 2011.7.
[12](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译文出版,2004. Martin Heidegger. The Middle Road [M],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2004.
作者简介:汪婉婷,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20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服装设计专业,服装服饰设计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