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与河西根据地的创立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1期   作者:刘岩
[导读]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刘岩
        张掖市委党校 甘肃省张掖市  734000

 
        摘要: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援助。因敌情变化,宁夏战役计划无法实施,中央命名渡河部队成立西路军,除继续执行“打通国际路线”,又赋予其建立河西根据地的使命。
        关键词:西路军  使命  河西走廊  根据地

        使命决定担当。1936年11月8日,旨在“打通国际路线”的宁夏战役计划无法实施,中共中央提出“新作战计划”。“……徐陈所部组成西路军,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准备以一年完成之。西路军承担着“打通国际路线”这一神圣使命外,还肩负着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的使命。
一、提出创建河西根据地的背景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懋功两河口会议做出了《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使中国苏维埃运动放在更巩固更广大的基础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国的胜利”的战略方针。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举行会议。张闻天在报告中重申了两河口会议所作的北上决定的必要性,明确强调了争取西北地区,背靠苏联的意义。毛泽东在发言中分析西北地区的特点时指出:西北地区“地理上靠近苏联,在政治上物质上能得到帮助,军事上飞机大炮,对我国内战争有很大意义”。“我们基本上靠自己,但应得到国际的帮助。”“要用全力实现在西北首先是甘肃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长征胜利后,红军在中国西北部活动大大推动了西北人民反日本帝国主义与反国民党的斗争,使共产党与红军影响扩大;同时西北各省是国民党统治及帝国主义力量最薄弱地区,在地理上又接近社会主义苏联,这更造成我党及红军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创立河西根据地,连通新疆、内蒙古,接近苏联,获得革命靠背;可相机出击西宁,占领青海,将陕甘宁青新蒙连成一片,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边区合围的企图,为建立西北大后方奠定基础。毫无疑问,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建立西北抗日大后方,是一个宏大而战略远见的选择。
二、创建河西根据地的困难
河西严酷的自然环境。陈昌浩《关于西路军失败的第二次报告书》记述,这里“地形之奇特,气候之奇寒,人烟散聚无定,沙漠之辽阔,堡寨之坚险,山势之荒野,饮水之缺乏,粮食之少与被封锁,不利于死守一地,不利于孤军独战”。极度严酷的自然条件对部队行军作战带来重大影响。
河西地理环境不利于西路军久居停留。河西走廊中部蜂腰地段山永地区,东西长近300里,南北宽仅40多公里,南靠险峻的祁连山,北临龙首山。南靠祁连山,北临龙首山。翻过龙首山,就是长城外一望无际的巴丹吉林沙漠。西路军进入河西走廊,犹如进入一条弄堂,无法从南北两翼迂回作战,几乎没有战略回旋余地。这样的地理环境对西路军步兵行动很不利,却有利于马匪骑兵攻击。西路军几乎难以长久驻足于河西走廊。
河西缺乏革命的群众基础。西路军来河西之前,这里几乎没受过革命影响,却为马步芳军阀长期统治。马步芳利用民族宗教关系进行欺骗造谣宣传,大力宣传“保卫家乡”、保卫“圣战等。红军到达时,当地群众对红军有误解,持敌视和怀疑态度,群众工作很难开展。党在这里的影响十分薄弱,缺乏革命的群众基础,群众工作很难开展。


三、创建河西根据地概况
即便是这样极端困难环境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发表《告指战员书》,开展根据地创建工作。
建立地方革命政权。西路军先后在景泰、永昌、山丹、高台、临泽等地建立4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及其所属27个乡区镇镇政权。其中,红五军建立的山丹苏维埃县政府,是张掖地区最早的苏维埃政权。
建立地方党组织。西路军总部派人建立以中共甘州中心县委(相当于市委)和在它领导下负责山丹、永昌两地的中共山永县委,以及负责高台、抚彝(临泽)两地的中共高抚县委。
        由于军事上不能战胜敌人,这些政权存在的时间都很短。但它在千里河西走廊第一次树起了工农政权的旗帜,在传播革命思想,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红军作战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四、创建河西根据地的重大作用
(一)在河西走廊播撒革命思想,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西路军总部选派一批富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干部、战士,宣传党的宗旨和各项方针政策,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实行耕者有其田”“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等。充分发动群众,召开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苏维埃政府委员会,筹建各级苏维埃政权及抗日组织。河西地区第一次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政权。
(二)河西人民开始觉醒,纷纷支援红军作战。红军的到来,使沉睡的河西人民第一次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第一次面对面听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传播了革命思想,在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印象。河西苏维埃政权是在与敌人浴血奋战的炮火中诞生的,虽存在时间短暂,但极大地支援了西路军的军事斗争,标志着贫苦农民的空前觉醒。在各级苏维埃政权的组织下,河西人民踊跃支援红军。增添了革命力量,有力地配合了西路军的军事行动。
(三)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西路军征战河西途中,认真贯彻《八一宣言》,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积极争取“二马”停止内战,发展抗日群众运动。1936年11月16日,红30军与总直骑兵师先头部队直抵武威城下,与敌马步青谈判,马步青接受红军提出的“不发生冲突、积极抗日”的条件,派代表与红军代表黄火青、魏传统、吴建初等进行谈判。达成“如果红军不攻城,不放枪,可不必攻击”口头协议。21日晨,总指挥部顺利转移到永昌县城。虽然,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河西走廊随着西路军兵败祁连山所掩没,但它仍然是我党抗日民族统战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救助流落西路军将士,保留革命火种。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数倍于己的马匪进行了大小70余次血战。残酷的战争使西路军指战员除了牺牲在战场,还有被俘落入敌人牢狱及失散流落各地约9000余名将士。经党中央、兰州八办和西安八办的营救,回到延安的有4000余人。其中,就包括河西地方党组织、地下秘密党组织和河西人民营救西路军将士。这些获救的西路军将士回到革命队伍,为革命保存了一批宝贵的人才。
(五)西路军精神留在了千里河西走廊并得以发扬光大。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高台,瞻仰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并发表重要讲话: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西路军对革命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不畏强敌、英勇战斗、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得以传承。军爱民、民拥军成了河西人民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河西人民,河西人民也为保家卫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郝成铭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下册)》,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
【2】郝成铭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上、下册).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3】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7月版
作者简介:
刘岩,  硕士研究生,张掖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地址:张掖市甘州区县府街南路152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