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1期   作者:李振宇1 徐洁2 罗妍妍(通讯作者)
[导读] 探索构建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坚持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导向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客观性与实操性相结合的原则

        李振宇1  徐洁2  罗妍妍(通讯作者)
        西南交通大学校团委  611756
        摘要:探索构建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坚持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导向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客观性与实操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出尊重差异化为基础、多种记录方式并重的评价体系,并辅以信息化手段,直观化第二课堂成绩单,有益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有助于学校更加客观地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同时充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主规划未来。
        关键词:第二课堂;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及方向
1.建立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提升第二课堂的认可度要求: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第二课堂的实施核心,也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重点和难点,缺乏背后考核体系的支撑,“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解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不全面问题,真实客观地记录、反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认可度和权威性,使之成为学校人才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应该是目前深入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突破口。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牵引,以评价体系带动第二课堂实施机制的完善,引导学生在思想道德、专业素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创新等方面不断提高,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2.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
        (1)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系统性,是指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律,适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应当是有章可循的,立足于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进行评价体系设计,倒逼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而独立性则要求每一个组成系统的子版块都有鲜明的特色,尽可能清晰化边界,对应相应的能力提升,在系统化的条件性,尽可能全面地涵盖综合素质分类,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维度的成长和提升。
        (2)导向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导向性,是指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对于人才的需要,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全面发展、成长成才起到导向性作用,这一特点可以直接体现在评价体系各指标要求的权重上。而个性化则是在导向性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尽可能多地提供社会要求的、学生需要的能力指标,同时也尽可能不限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客观性与实操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客观性,指的是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尽可能完成客观公正的评价,减少人为的、主观性的评价,真实地完成记录,而非撰写。而实操性指的是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各评价指标需要有一定的可收集性和可比较性,量化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例如“时间”,就是可收集也是可比较的,但是“投入程度”就是不可收集也无法比较的。
二、探索构建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1.尊重差异化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1)坚持导向性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第二课堂建设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等内容所设计。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尊重学校历史传统,参照第一课堂教学安排,统筹设计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融、互补互促。
        (2)从课程出发量化参与度:保证评价体系有效果的一大要求就是有可比较性,而方便比较的最好方式就是完成量化。采用学分或学时、积分等,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试行课程化管理,以是否完成作为评价标准。
(3)综合式记录评价:评价体系是第二课堂制度实施的牵引,根据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描述性评价,形成评价报告。
2.信息平台加持的直观评价体系
        网络信息平台是第二课堂实施的支撑,依据网络信息平台开展课程的发布、管理、评估,实现学生参与课程的记录、评价、认证。建立自上而下、逐级审核、及时更新的信息采集、审核、发布机制。实现从统计记录到过程督导的升级,对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把关,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全面。
3.构建价值应用体系
    第二课堂具有客观跟踪记录、科学评估、引导学生成长、服务育人大局、强化组织建设、促进学生就业等功能。深入拓展结果应用和价值挖掘,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升学推优等的重要评价,和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具有规范性、公信力的科学的参考依据,形成学生、学校、社会的有效联接。
三、已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遭遇的现实困难
        1.简单罗列内容,无法精确化记录:在探索构建第二、三课堂评价体系的实践中,虽然做到了量化考核以及客观记录,但是对学生参与的简单记录是远远不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但是终究还是表面,当然这与学生参与的考核方式直接相关,我们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活动有参与、参与有成果、成果有体现,然后将最终成果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呈现内容,但是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层面还有诸多现实的阻碍,例如学生在一课堂和二、三课堂之间的时间精力分配以及个人自身能力以及意愿选择等。
        2.个性化定制存在操作难度:众所周知,学生的个人成长是千差万别的,从学院到专业再到个人,每个人的成长需求与其成长环境以及个人追求适配,所以各不相同。而第二、三课堂的整体设置是自上而下的,为了整体而忽视了个体,这样的操作是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确实不够科学,没有区分学生的个人成长需要,即使有一定的个人选择空间,但是无法深入引导培养,这样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搭建不利于最大化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精进渠道。
参考文献
[1]王鹂,刘晓闯.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量化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青年发展论坛,2018,28(02):71-78
[2]刘淑娟.“互联网+”时代“第二课堂”评价机制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及应用[J].传播力研究,2019,3(20):197-199.
[3]刘艺博,郝雪晶,于伟东.高校第二课堂项目化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04):55-56.
[4]许国恩.“互联网+”时代第二课堂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高新区,2017(22):56-57.
[5]孟德昕, 马玲娜, 仰曙芬. 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作用机制与认知评价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224-226
[6]黄永康,马坤.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山西科技,2011,26(01):18-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