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孙宣雷、徐莎莎、李海荣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建设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地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日后从事旅游相关职业时展示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能力,为旅游市场输送跟多匹配要求的过硬人才。本文结合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地所需具备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三方面文化要求,对具体建设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 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股份制模式的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课题编号:20SVE175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行业逐渐与世界接轨,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向国外展示中国文化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意在为社会培养输送旅游相关行业优秀人才,而其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在旅游服务中的应用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高职院校与综合性大学比较,在培养学生目的方面,有较大的差异。高职的培养方向以就业为导向,这是由高职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不能只停留于理论的学习,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构建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地,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实训教学、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场所,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
一、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地的基本内涵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的数量连年攀升,国家越来越重视通过旅游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和输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行。传统文化的概念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明发展演化而来的,代表着民族特质和风俗习惯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具体形式。
传承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和服务中展示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在高职院校中打造传统文化实训基地就是要实现这一目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未为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传统文化的实训基地,学生没有进行传统文化实训的场所,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传统文化实践能力较差,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建立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地具有“产学”结合的特征,高职作为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校内实训以能力培养为主旨,通过技能学习训练来锻炼职业能力的。同时,建立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地具有继承与创新的特征,通过大量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实践中既要不断总结经验,又要有突破自我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要建立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地,要体现“三种文化”的价值,其一是物质文化,这是建构传统文化实训基地的基础,也是外在体现;其二是制度文化,是指在传统文化实训基地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具体的管理风格,在这种制度下人们要共同遵守相关的行为准则;其三是精神文化,这是最高层次,是传统文化实训基地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二、建设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地的模式探讨
建设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地,可以从基地所需要体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开展实体上、管理上和精神上三个层次的建设。
(一)实体上,打造与发展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实训基地物质文化。在推进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就是其构成的有力支撑。通俗的将,物质文化建设好比“硬件”,要做好实训基地与传统文化展示、传播相适应的场地设置、内部装饰、设备配置等工作。建议按照真实化的原则进行“硬件”打造,建设或在高职院校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真实或仿真的实训环境建设。本着营造更加优良的育人环境的目的,将实训基地中,各实习实训场所的环境布置与设备配备按照行业企业标准执行,达到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要求。例如在设置民宿环境实训场所时,按照当地具体民俗民风进行设计和布置,融入真实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民宿类酒店管理的同时,也不知不觉间浸润当地的民俗之风当中,对配合民宿管理时宣传本地民俗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可以在设计学生学习和讨论场地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讨论时既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思维逻辑,也能够时刻不忘拓展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
(二)管理上,打造与传播传统文化精髓相匹配的实训基地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地高效运行的保障机制。科学有效的管理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是教育与实训的相互匹配的管理制度。要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素养,本质上还是需要以夯实课程为基础,坚持全面发展原则,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优化现有高职旅游专业课程,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旅游业人才,加强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普及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社交礼仪等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社会交往等知识。在课程优化的基础上,需要积极与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做好对接,明确需要进行实训的内容,操作模式,开展方式等,并通过制度,将实训申请申报、实训开展流程、实训效果评价等操作进行固定。第二是实训的开展的特色运作制度。以提高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相关行业应用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调整高职旅游专业实训方法,改变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教育模式,改为“项目+团队+导师”的模式,通过项目引领,开展团队实操、模拟实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主动的进行学习。这个创新模式需要通过制度进行规定。同时,这一新的实训制度中,教师团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可以配套设置相关的教师培养机制,如规定教师每年需要带领学生做好项目,在实际演练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发挥教师队伍在教育、科研、服务方面突出的作用等要求。第三是实训的评估制度。这是传统文化实训效果的有效保障。要以行业需求和从业需求为视角,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评估,建立结合企业和学校综合需求的评估体系,按照旅游业传统文化传播需求的人才素质构成设计评估维度,建立指标内容清晰、层次划分合理,评价标准详尽的评估模式,有利于实现学生素质教育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精神上,树立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的师生共同价值观。精神文化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凝聚着师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培养既能胜任具体工作,又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学生们需要在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味道气息,彰显旅游专业特色,展现中职院校的实力,塑造中职院校的品牌。
三、结束语
在国内外文化交汇的繁荣时期,通过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将我国所拥有的璀璨的传统文化展现与世界面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时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以及通过建设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地,开展多样的实践实训,为旅游行业输送更多传统文化基础扎实的人才,有利于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前来的外国友人,将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建设校内传统文化实训基地中应按照有利于传统文化展示、传播和弘扬的原则,对实训基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构建,以此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实训的场所,满足不断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才能为旅游业提供更多过硬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骞姣,韩燕妮,王校伟.高职旅游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困境与路径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0,(9):49-56.
[2]杨惠玲,张杰,蒋敬.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创新——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类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8,(8):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