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下的五四分段教育教学探究 ——以语文学科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陈芳捷
[导读] 本文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实施“五四”分段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困难
        陈芳捷
        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  福建厦门  361000
        [摘要] 本文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实施“五四”分段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困难,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探究,从原有学制到五四分段的优缺点进行详细论述。本文在交流学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就“五四分段”背景下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做好中小衔接是重中之重,整合教材,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是必然之道。
[关键词] 九年一贯 五四分段  中小衔接  单元整合  
        一、“五四分段”的实施背景与现状
        目前我国普遍施行六三学制,关于它最早可追述到清代末年清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自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以来,“九年一贯,六三分段”成为了中国当代教育的主流。然而,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六三分段”慢慢暴露出了自身的弊端。不少人认为:小学六年仅学习语文、数学两门主课,学习压力并不大,可一进入初中,三年的时间学生要学习的科目一下子增加到七到九门,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随之剧增,尤其是非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小学和初中分开管理,各司其职,中间又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因而导致了学生初中入学后的种种不适应,到后期出现了严重的两级分化。
        基于上述现状,便有学者提出“五四分段”改革的设想,不少学校也率先开始了学制的改革,其中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主导。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五四分段”的探索
        (一)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展与建设
        课程是落实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发展学生潜能的基础。在课程的安排上,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发展规律。当然,不仅要关注课程与学生发展的联系,还要关注到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课程在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自实施“五四分段”以来,统筹安排学校的中小衔接课程,落实好学校“成全人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六年级为例,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常态课程以及包括人生规划、阅读与分享、动手实验、厦门地理、综合实践与运用在内的校本课程。从课程的设置上,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教授知识的层面,更是关注到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关注到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开设真正能够成全学生发展的课程。
        (二)专项质量评价体系的运用
        教学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关注到了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提出专项质量评价的评价体系,即从知识与能力、规范与潜能两个维度去落实对学生的评价。
        以语文学科为例,学校重在评价学生的汉字认读水平、书写规范程度、阅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等,学校在课程结束后设置了阅读能力、视听能力、和汉字阅读量四个专项的质量测试。阅读能力的检测重在考察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专项质量评价体系的运用让即将进入初中学习的这部分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让教师意识到了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学生利用迈进初中阶段前的这部分时间打好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才能更好地适应出初中阶段的学习,“五四分段”的实施也才有了意义。
        四、“五四分段”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一)做好中小衔接
    是实施“五四分段”还是“六三分段”,这个问题所有的争论最终都得回归到两个重要的年级当中,即现阶段的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

毫无疑问,要想把“五四分段”的实践完成好来,就得从这两个特殊的年级入手,怎么做呢?当然离不开中小衔接,做好衔接必须关注到以下几点:
        1. 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和初中教师都应该打破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加强联系和沟通,彼此熟悉并研读所任教学段的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教学模式的衔接
        正视中小学教学模式上存在的差异,在互相借鉴的基础上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才能做好中小衔接和五四分段。例如,小学语文课堂在保留丰富的教学手段的同时,适当加深对课文内容处理的深度,适当对知识点进行延伸,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初中的学习奠定好基础。而初中的课堂教学也可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的气氛,避免课堂过于呆板。
        3.学习习惯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比较迅速的,在这个关键的成长期,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学生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养成一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初中阶段的学习自然轻松不少。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初中语文学得好的学生,都养成了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的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的习惯、练笔的习惯、订正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等,这些习惯是从哪来的呢?当然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因此,小学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初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五四分段”的实施,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习时间上的变化。小学少了一年的学习时间,而初中则多了一年。如何在课时调整的基础上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呢?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以单篇课文为单位进行课时的划分,这样的方式有其合理性,但其花费的课时量较大,且容易忽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适用于“五四分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调整教学方式已是势在必行,不少人提出了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新教学模式,单元整体教学凭借着强大的整合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地在有限地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深入解读教材,有机整合单元教学目标
        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要先确定好教学目标,单元教学也不例外。要想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单元整体教学的活动,教师必须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单元整体教学的重难点,确定具体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不是简单地把每篇课文的目标机械的相加所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深入地分析并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和教学重难点,了解每个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确立教学目标后对整个单元的课时进行重新划分,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落实好单元教学目标。
        2.整合单元教学内容,运用有效教学手段
        明确了单元教学目标,整合了单元教学内容,还需要结合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保障单元整体教学得以高效落实,怎么样的教学手段最合适呢?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对比阅读就是一个好方法。比什么?大体上可引导学生从相同和不同两个角度去分析文章的作者创作背景、写作主题、写作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通过对比分析这一过程,学生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单元整体教学也更好地得到了落实。
        现如今,“五四分段”的实践探究仍处在刚刚萌芽的阶段,没有过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但关于它的讨论声却从未消停过,正是因为现有学制存在的不合理性,所以“五四分段”再一次站在了教育界的“风口浪尖”上。但无论学制如何调整,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知识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落脚点。
[参考文献]
[1]何惠.“五四”学制下语文教材整合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9
[2]杨惠萍.九年一贯制下“五四”分段教育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19
[3]潘梅.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索[J].亚太教育,2020
[4]李生华.九年制学校中小衔接课程设置及专项质量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