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国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第二中学,江西吉安,3437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施,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比分中越来越高,俨然成为让老师和学生头痛的“麻烦”。学生非常容易犯一些共性的错误,走入某些误区,造成丢分。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就要转变教学方法,顺应文本的指引,深入分析二者在阅读教学环节中的“对接点”,并以语文为载体,不断加深自己思想的宽度,让阅读成为一种具有美感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思维转换;对接;能力提升
阅读作为考察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对语言、文化、心理、写作技巧的相互理解渗透的过程[1]。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管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遵循可接受性原则,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优秀文化典籍的传承,而更应当注重在阅读理解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现代文和古诗阅读的过程中回归“个性解读”,同时注意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与问题化,了解文章背后的意义,找准二者的“对接点”,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构建自我认知体系,最后能掌握迁移运用的能力。
一、以“形象”为教学对接点,体验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堪称学生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的“试金石”,因此日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重视。比如我国风景秀美,山河万里,也因此诞生了很多文人雅士对于它的赞叹,用自己的笔墨将各种山川美景形象都记录下来,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够在通过阅读这些古诗文的时候感受到仿佛铺开了一幅画卷,文中描绘的美景就展现在眼前一样;高中现代文阅读的逻辑思维具有复杂且抽象的特点,不经过大量的训练与学习学生难以扎实且充分掌握。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同样要求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抓住“形象”一词,感悟文字之下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意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二者的“形象”特点进行对接,展开阅读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形象”的思考中体验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
孔子说:“立象以尽以意。”这里的“象”即形象。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比如《卫风?氓》中哀而不怨、刚强、果决的弃妇形象;《山行》中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在古诗鉴赏中要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帮助学生快速地融入对作者诗意的想象当中,领会诗的主旨或情感;而在现代文学类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2],如阿Q、周朴园、鲁侍萍等。学生在阅读时要厘清二者在“形象”上的对接点,重点把握形象的个性特征和意义,并利用题干的要求、导引、暗示来揣摩文本作者的思想、意图及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
二、以“语言”为教学对接点,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
中华民族古代诗词因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在遵循翻译“信、达、雅”的基础上,鉴赏诗词作品的的语言,感受古人将自身所想、所见、所思揉进笔端的心胸和情怀;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抓住“语言”的技巧和用意,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文章表达的主旨思想。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二者的“语言”特点进行对接,展开阅读教学工作,让学生在“语言”的赏析中,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
“诗歌有如此微妙的精神,在将一种语言倾注到另一种语言中时,它将会消失”。在古诗阅读中,一方面,学生要加深对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理解;另一方面要评价语言的整体风格,即点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分析特色——特色诗句凸出的思想感情;现代文学类文本的语言一般具有“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的鲜明特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分析文学语言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等。结合二者文本的“语言”特点,学生在展开鉴赏时,可结合语境,联系修辞,品味并分析整体语言的特点。
三、以“技巧”为教学对接点,辨识文学作品的主旨表达
清代文学家方东树说:诗必兼才、学、识三者。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传承,即使到了当代,仍然有大量的人们沉迷于古诗文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带给他们的美感之中不可自拔;现代文学类文本深受课标、教材与教学等影响,同样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为内容核心,二者不约而同的考查了读者这样四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写得好在何处。因此不管是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学类阅读,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都不能拘泥于对字词片面、零碎的理解,首先都要根据编者意图,了解和掌握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然后在学生把握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做具体题目,了解作品的深层结构,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体验和领悟,辨识和判断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分析和评价这些表达技巧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鉴赏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更是日常教学与高考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三个对接点,缘景明情,体悟象外之象、物外之物,并以此为契机,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并轨”起来,互相促进,形成系统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整个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思路的培育,提高教学功效。
参考文献
[1]江雯.高中整本书阅读对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提升浅探——以《边城》赏读为例[J].教师,2020,(13):45-46.
[2]刘建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群文阅读“五步法“实践方法[J].速读(中旬),2020,(5):189.
[3]庄玉凤.试论群文阅读观照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上),2019,(11):19-20.
作者信息:肖新国,男,汉族,江西泰和人,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