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中职语文教学助推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邸晓珩
[导读] 语文学科具有德育教育的独特作用,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舞台
        邸晓珩
        绥化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德育教育的独特作用,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舞台。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语文课堂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利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德育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感受语文魅力、品味语文色彩的同时实现道德意识的提升、道德行为的约束、道德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对策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与道德之间本就紧密衔接。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于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参透韩愈先生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利用语文课堂实现与文人各教育,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实现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润泽学生呢?
        一、利用新课导入,埋下道德种子,渗透道德知识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能够将学生迅速地引入课堂之中,也能够在无形之中感染学生。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通过创设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等多种方式,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埋下道德的种子,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探索欲望,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渗透道德知识。
        如在讲解《合欢树》时,教师可以利用作者的简洁来进行教学导入,通过讲解史铁生的故事,即坐在轮椅上的伟大作家,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从而引出后续的教学内容——《合欢树》,学生们兴趣被充分调动,对课文知识的学习也在教学导入下,从内心深处对作者史铁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后续参与学习会更积极。
        二、利用榜样作用,发挥教师魅力,感化引导学生
        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的一点一滴的行动,实际上都是对学生行为的预兆。倘若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言语、行动、穿着等都不符合道德教育的标准,自然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且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第一榜样”。
        因此教师要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在严格约束自我行为,遵从“师德”的基础上开展语文教学,无形之中以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和感化学生,从而发挥榜样示范法将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开展在语文教学课堂。
        三、利用多元教法,深化学习体验,加深德育程度
        为了挖掘中职语文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内容,传递德育理念,加深语文课堂上德育教育的程度。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就要有效利用多元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的举措,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知识体验,在加强感受、深入理解、深入叹息的过程中实现心灵上与作者的对接,从而深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如在开展《劝学》教学时,文章以说理的方式阐述了学习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开展“小组讨论会”,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理解课文深层内涵:
        (1)小组讨论,课文的分论点;
        (2)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4)作者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问题层层深入,既能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章,又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品味了其中的道德内涵,实现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双管齐下”。
        四、利用口语交际,建构开放舞台,连接德育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的角度产生不同想法、不同的思路,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时的主动性,建立开放的语文教学舞台,利用开放的语文教学舞台衔接德育教育,让学生们在集中讨论、分享沟通的过程中,发展语文应用能力,同时实现道德素养的提升。
        如教师可以就写作教学中“网络的作用”,这一主题,开展讨论会,让学生们分别持有正反方,讨论网络的作用。既能够让学生们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就作文命题进行充分的理解,又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从道德层面正确认识网络这把双刃剑,语文课堂会因此而更丰富,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的渗透也更有效。
        五、抓住有利契机,针对开展教育,落实因材施教
        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心态、如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否定情绪较为严重等。面对学生在参与语文学习以及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种问题,中职语文教师不能“忽略”,而应当有效把握,将其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落实因材施教。
        语文教师本身就更容易以语言来走近学生,在发现学生学习成长出现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与学生沟通,成为学生心灵指导者,落实因材施教工作,在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中解决学生学习成长疑惑,无声无息渗透德育教育,落实育人工作。
        结束语:
        德育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渗透是多样的、深入的、全面的,教师必须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在宏观层面上的整体联系,利用语文舞台,开展德育教育,深化学生道德形成,达到“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红.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J].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08):102-102.
        [2]游芳.关于中职语文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4(S3):629-6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