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王卿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日趋深入
        王卿
        叶城县第一中学,新疆叶城,844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日趋深入。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以自身的独特魅力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关注,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经过实践证明,文学教育在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学的意境和特点是很能塑造人的性情,它对学生在德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能有效地弥补德育建设的不足,对欲望有控制和抵抗能力,在你的生活中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学生在阅读文学活动中,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还可以获得精神力量。经过实践证明,文学教育在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文学教育;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引言
        我国文学教育的现状存在诸多弊端,狭隘的语言工具观、应试教育的实用主义思想和政治功利思想三者的结合,使文学教育远离了情与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面对新时代的呼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走出误区,加强文学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文学教育实践中应以提高人文素养为指向,以文学意蕴的习得为取向,以审美情趣的获得为导向,以纯文学的视角来阐文释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文学教育的功用,从而达成语文在当代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文学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养育作用,让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固化在民族后来者的血液中,培植出代代粗壮的善根,美好的灵魂。其中,文学教育指通过阅读、赏析文学作品来丰富学生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能使学生获得审美的快乐和愉悦,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提升学生精神层面。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中学生文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关于中学语文中文学教育的现状探析
        目前,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活中,对文学教育意义和价值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在进行文学教育时,只把作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而忽视了文学教育对学生主体世界发展的潜在意义。文学作品是作者努力的结晶,是作者精神的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事业 的理解 和理解水平上,精神世界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在受到社会风气和周围事物影响的过程中,很难确区分好坏,导致形成和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生个人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发展。文学教育受到新媒体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学教学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文学教育是与文本紧密相关的对话过程。这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注重对生活的全面理解。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考虑学生。将生活经验,思想和情感以及思维能力灌输到文学作品中-寻求精神共鸣-从精神世界中获得启迪。由于教师缺乏文化内涵,文学教育难以开展。语文教师的文化内涵与文学教育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文学教育中,有些中国教师不喜欢或疏远文学。他们只有文学理论或常识,但对文学内涵的研究不够深入,无法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学内涵。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的具体策略探析
        (一)初中阶段的文学教育要走出传统套路
        无论是教材上的文学作品,还是我们用以解读的其他作品,要先走宏观再走微观的教学之路。

也就是说,在学生接触到一篇文学作品时,不要急于“引导”学生去阅读,不要急于发掘作品“微言”中的“大义”,相反,应当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笔者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怕悟错,就怕不悟。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的理解与文学作品进行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生成许多属于自己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这,不正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吗?———请注意,这里我们不是刻意去“落实”这一理念,而是自然发生的!
        (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加深学生对实际生活的理解和认识。首先,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质量,精心设计文学教学内容和方案,为学生阅读内容制定科学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并提出实用、可行的教学要求。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教师要让学生掌握阅读各种文学文本的方法,教授学生阅读策略,切实让学生会阅读。再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原来机械灌输知识转变为鼓励奖励,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进一步延伸、拓展学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树立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思考,为他们进一步发现和创造阅读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三)初中阶段的文学教育要走向多元之路
        笔者以为,文学教育切忌众口一词,否则将不成其为文学。事实上,现实中此理念并不缺乏注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教育,让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特别强调,在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只要主旨不严重偏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其结论都是可以接受的。怕就怕学生的视角稍一偏离所谓的正确轨道,老师立马就将其拉回来,那样的教育不叫教育,只是一种强力的灌输。事实上,人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很多认识往往都是在有了比较之后,才会被真正认同。既如此,文学教育中偶尔的差池又算得了什么呢?
        (四)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
        语文教师是开展文学教育的实践者和组织者。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道德素质,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影响,让学生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阅读。由于文学教育是利用文学作品去熏陶、感染学生,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内容需要教师进行深刻解读,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使作品中的美和意境真正展现出来。中学语文教师要拥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情感,语言表达能力要强,对生活充满热情,为学生做好楷模和典范,正确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此外,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感悟到文学作品中的美,真正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灵魂。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文学素养相应地急剧下降。因此,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形成健全的人格,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文学因素,作为教师更要力行之,承担应有的责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文学教育的认识和探索不断加深。只要我们致力于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对策探究,文学教育必能给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宋红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及教学模式探讨[J].文学教育(下),2019(10):78-79.
        [2]严冰.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讨[J].亚太教育,2019(06):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