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斌
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第一完全小学
摘要: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渗透有着重要意义,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利于丰富课堂的内容。但是当前在德育渗透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教师德育渗透观念不强;学校德育渗透内容脱离实际;学校德育渗透方式单一。未解决上述问题,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点做出努力:教师提高德育培养意识;情感引导辅助德育渗透;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途径三方面出发,扎实有效推进立德树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渗透;小学语文
立德树人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立德树人可分为“立德”和“树人”两部分,教师要做到在交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可谓是立德树人的基础,而语文课无疑是德育渗透的最好载体,因此小学应该紧抓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教育工作,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渗透对小学语文课堂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性,本章节主要从以下两方面阐述:
1.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当今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对外开放在思想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多元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载体先后涌向我国,让我国民众思想受到较大的思想冲击,特别是小学生在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阶段,面对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很有可能被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腐朽思想侵蚀,不能坚定秉持勤俭节约、居安思危的品德。而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则是即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让学生认知到责任、勤勉、节约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不在鱼龙混杂的思想大潮中迷失,在今后的成长中都能够明辨是非,坚定社会主义信仰。
1.2有利于丰富课堂的内容
从古至今,课堂都不应该只是知识传授的场所,它更应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传授人生哲理,帮助学生塑造三观,完善人格的地方。韩愈曾在《世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把传授价值观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将德育渗透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有利于赋予课堂更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生成才之前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恭谦、勤勉、有责任感的良好品质,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以上分析了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强调了德育渗透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大背景,教育工作仍然在德育渗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章节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2.1教师德育渗透观念不强
当前教育选拔制度以应试考试为主,因此老师、教育界领导、家长本着不愿落后、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育工作将重点放在了学生答题、识记等应试策略上,对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则多有忽略。教师认为德育渗透的标准太过主观,没有具体量化的评价标准,即时在教学工作中渗入德育教育,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有任何裨益,对于自身无益处的工作,大多数老师老师会选择放弃,因此只是口头上的强调德育渗透并不能真正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即使有教师有心培育学生道德素质,也因大量的教学工作而耽搁,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德育渗透的前提是学生要赶上同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成绩仍然是最重要的。
2.2学校德育渗透内容脱离实际
有些教育工作者做德育渗透工作是单纯为了应付任务,将德育教育工作当成形式工作、表面工作,不够深入,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例如,对学生以生硬、呆板的方式贯穿爱国主义思想,没有将生动的案例和真实的历史融入进去,只是让学生浏览拗口、空洞的理论知识以及宣传口号,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无太多用处。反而忽视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心理健康、法律知识等德育工作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心智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能为学生应对日常生活中的难题提供指导意见,但是教师却忽视了这些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教育内容,为应付上级任务而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不易理解、假大空的内容,没有意义,也没有产生好的效果。
2.3学校德育渗透方式单一
小学生这个阶段性格活泼,定力不足,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很容易走神,而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的方式太过单一,只是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接收”的单向传输模式,过程刻意、呆板,单一的口语、文字教学很难让小学生长时间保持专注,易形成视觉疲劳,不管是从感官体验还是心理上学生都不易接受,效果不佳,使德育教育质量大大下降,效率大大降低,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光以及使得国家规定的立德树人目标实现难度提高。德育教育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作用,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让学生轻松地接受,而如果赋予了德育渗透太多的仪式感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得不偿失。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提升路径
面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面的诸多问题,本文从教师提高的德育培养意识、情感引导辅助德育渗透、运用新媒体技术培养拓展培养途径以下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3.1教师提高德育培养意识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为国家的人才宝库输入人才资源,但是人才讲究德才兼备,在培养专业水平高的人才之前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教导别人教师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秉持爱国主义、爱岗敬业、勤俭节约、孝老爱情的基本道德素质,首先做到从自身严格要求,才能以身作则,更好地教导学生。当然,不能把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全部压在教师自律上来,学校也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德育培训,不仅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对学生的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不断加以强调,并教授一些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系统化、专业化地带动教师进行德育渗透工作。
3.2情感引导辅助德育渗透
在进行教材教学时将学生引入到一定情境当中,运用情境带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道德观念从被动灌输到学生主动接收,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例如,在学生具体学习《长城》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课下搜索长城建造的历史过程,以及在建造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教师也整理出有关构筑长城的历史事实,并与其他世界文明古国的经典建筑进行类比,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长城这一世界奇迹建设的难度之高,了解到这一工程完成的不易,了解到中华儿女的敢于奋斗、勇于坚持、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并趁此情此景引导学生们向伟大的先人们学习。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材的学习中去。
3.3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培养途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在我们的生活中普及,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因善于借助时代优势,将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运用到德育渗透工作中去,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汶川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的新闻以及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在危害来临前父母保护孩子的决心和勇气,让学生在多重的感官刺激下认识到父母深沉的爱,进而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出发爱戴父母、回报父母,养成孝老爱亲的良好品质,培养孩子的孝心和责任心。
四、结束语
德育教育不管是从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要从提高德育培养意识、积极运用情感引导、借助新媒体技术等多方面出发,以实现德育渗透的效果最大化,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生年.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314-314.
[2]宋国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及方法[J].名师在线望,2014,(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