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王玉保
[导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传承经典文化的基础学科,它具有独特的育人作用
        王玉保
        湖北省襄阳市东津新区东津镇第二初级中学 湖北 襄阳 441138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传承经典文化的基础学科,它具有独特的育人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立足语文学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样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也能够传输传统文化,让学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弘扬者。同时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的也能够顺利达到,语文教学效率会大大提升。文章也将结合教学实践,深入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对策
        文化传承历来是实施系统化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学科具有传承经典文化的积极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渗透,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色,有契合素质教育的宗旨[1]。因此,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有效对策,立足语文课堂,开展有效传统文化教育。
        一、发挥教师专业魅力,以身作则传递传统文化
        正所谓,师者,所以传授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传输传统文化的媒介,是教育者。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的引导教育作用,以身作则传递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必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写字、说话的角度,传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奇妙,从语言文字中汲取传统文化。同时,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时适当的利用语言,融入传统文化,如在导语上、在师生互动上,这样能够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认识,也能够让整个课堂充满传统文化色彩。
        如在开展《孙权劝学》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利用名家的各个语言,如韩愈提到“圣人无常师”、如诸葛亮提到“非静无以学”、如《论语》提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做语言导入。这样能够让教师的专业魅力无限释放,也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传统文化,在教师语言引导下顺利投入后续课程学习。
        再如教师要落实为人师的各项要求,正衣冠、端仪态,要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出现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以示范。同时就傲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诗词、传统文化素养,加强对传统文化种类知识的学习,扩大阅读量,从自身层面支撑传统文化教学。
        二、营造合适课堂氛围,建立传统文化书香课堂
        合适的课堂环境、课堂氛围,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不自觉的将学生引入到传统文化的世界。教师应当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充分发挥课堂氛围与环境的积极作用,建立充斥传统文化色彩的书香课堂,让学生一进入课堂,能够静气、静心,仿佛乘坐时光机,和传统文化对话。
        第一,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内的宣传栏、装饰栏,张贴名言警句,建立“传统文化宣传栏”。栏目中定期进行信息的更换,如可以是对古人的生平叙述、对古诗的解读、对历史的认知、对家训的理解等,从课堂环境入手,打开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加深传统文化渗透的广度与深度;
        第二,教师要建立班级内的“图书角”,要在图书角内准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满足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需要。如《大家小书》、《唐宋散文举要》、《人间词话七讲》、《唐诗鉴赏辞典》等;
        第三,教师要带领学生为班级体、班级小组,起一个古香古色的名字。这样能够让班级、小组从整体上充满古韵,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师渗透开展传统文化。如有的小组叫“明德诚正兴趣小组”,有的小组则叫“侠友会”,还有的小组叫“思源学社”。
        三、立足语文教材内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知识
        初中学段的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应当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探究教材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从而传输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细致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更广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与文字的魅力,从更深层次进行文章核心理念的理解[2]。
        当然,为更直接的展示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应当在教材所呈现的内容纸上,做教学补充,实现教学拓展延伸。
        如在学习《登岳阳楼》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立足于教材,展示杜甫的人生经历、创作该首诗歌的背景故事,以及唐朝整体的政治环境和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等。这样的知识引入,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再停留于表面层次,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近日听闻洞庭水,不忘一登岳阳楼”,与作者之间形成心灵对接。

学生在课程学习时所感受到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深远的、丰富的,远远高于过去贴合教材的语文教学形式;
        再如教师可以抓住文字、抓住古诗、抓住古代人物等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渗透。这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能够将课堂上点滴传统文化知识更好的呈现在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深化学生传统文化体验
        为让学生真正感受传统文化,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与理解。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时要变化教学方式,改变原本平铺直叙的教学模式,化灌输为引导,这样能够让学生的传统文化体验更直接,对传统文化魅力的感受也更到位。
        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朗诵的重要性。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通过节奏变化,体验平仄变化,进而感受诗词的美[3]。朗读的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配乐,让学生在音乐旋律的带动下去勾勒诗歌画面,理解诗歌文字。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播放王菲的音乐,在她柔情、空灵的声音下带入画面;
        其次,教师要灵活采用情境教学法,实现“化静为动”,直观、生动的展示古诗文画面,加深学生的记忆,优化教学有效性。如在学习名著导读:《西游记》时,教师可以选择西游记的视频片段,建立视频情境。视频能够以影、音、图、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其三,教师可以采用有效提问法,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在脑海中产生头脑风暴,思考知识、整合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在学习《吕氏春秋》时,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又讲述了怎样的道理?
        (2)作者对两则事的态度是什么?
        (3)文章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当然,还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做精心搭配,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五、延伸拓展第二课堂,开展丰富传统文化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不要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都局限在课堂上,这样很容易在紧凑的时间内导致教学效果并不佳。教师应当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延伸拓展第二课堂。
        首先,教师要利用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传统资料的搜集。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行课下传统文化相关资料的整合,丰富学生对课文的认知[4];
        其次,教师要定期开展传统文化阅读、诵读活动。如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朗读”等活动,“以读促思”,实现学生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
        其三,教师可以抓住传统文化节日,开展趣味语文活动。在中秋节,开展“与月共舞”诗词会;在端午节,开展“话说屈原”人物形象剖析会;在春节,开展“对联的魅力”主题会等。这样能够让学生从节日气息中感受传统文化;
        其四,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们走出课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等,近距离感受、接触传统文化。能够变化语文教学的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进一步走近传统文化。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开展传统文化具有必要性。初中语文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这样学生才能够“沐浴”在传统文化之中,实现意识丰富、心灵润泽,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够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晓樱.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24):86-87.
        [2]桂柏芝.文化延承,教学相长——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11):88-89.
        [3]罗梅.文化延承教学相长——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作文:教研,2020(06):30-30.
        [4]朱文燕.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J].东西南北:教育,2018(20):322-3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