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郑娇娇
[导读] 据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曾经指出,作为学生应该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
        郑娇娇
        济南市育才中学小学部
        摘要:据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曾经指出,作为学生应该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尊重多样的中国文化,积极的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见,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应该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参与语文课堂活动时,紧跟教师思路,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同时将文化进行发扬。因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策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现如今,由于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的找到阻碍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因,并且可以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以及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有效的开展策略,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的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从而更好的促进小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阻碍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因
         其一,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较小,思维逻辑能力较为活跃,不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新鲜的事物也喜欢一探究竟。因此在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涉及到传统文化教学时,必然会结合古诗词或者文言类课文进行穿插教学,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观念一直无法得到改变,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较为单一,对于学生强行进行知识灌输,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或沟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即使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也无法提高小学生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兴趣,从而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授与发扬。
        其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开始源源不断的进入到中国,甚至于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感受到西方文化。相对比之下,由于西方文化更加具有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冲击。加之小学生思维能力较为活跃,必然会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无法静下心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小学生肩负着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只有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才有可能成为国家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体途径
(一)在识字课堂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认识和掌握每一个生字是学好语文知识的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带领小学生认识生字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有效结合,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在认识生字的学习上掌握传统文化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受到教师的青睐,比如说多媒体设备、微课等等,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以上方式融入到课堂中,利用其图文并茂的特点,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必然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于“青”字的教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为“青”字添加偏旁部首,让“青”字变成另一个字,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青”字的认识。

如果为“青”字添加“日”字旁,可变成“晴”,如果为“青”字添加“草”字头,可变成“菁”,如果为“青”字添加“目”字旁,可变成“睛”,如果为“青”字添加“女”字旁,可变成“婧”等等,“青”字作为基础字,在添加偏旁后,可以完全改变了本身原有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还可以针对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含义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在诗词课堂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在语文新课标中曾经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而在语文教材中也将“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紧紧结合在一起,做到两者之间可以兼顾。诗词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中心内容,只有让小学生深刻了解古诗中的情感,才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具备的丰富性。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可以将两者相结合,同时传递传统文化。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于古诗《寒食》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内容的过程中,结合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寒食》这首古诗的主要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通过古诗主体意思可知古诗主要以寒食节作为背景进行描写,充分体现了节日氛围,而在了解传统文化中,也需要针对传统节日进行了解,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中涉及到节日的古诗进行拓展联系,鼓励学生感受不同的节日氛围,在学会古诗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
(三)在朗读积累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通过了解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可知,不能采取强硬的措施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而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于寓言故事《亡羊补牢》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朗读寓言,结合自己对于寓言故事的理解,讲述故事中给予我们的启示,通过学生自身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反复感悟,从而滋润心灵,在思想上感受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精华。这样不但可以利用寓言故事教育学生,还可以强化学生内心情感。由此可见,朗读积累策略的应用,有着良好的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可以全面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素质教育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对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创新和变革,才能在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渗透,寻找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如在识字课堂、古诗文课堂以及课外知识拓展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拓展阅读的“宽度”和思维的“深度”,在有效提升其文化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同时,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1.史登艳.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融合分析[N]. 贵州民族报,2020-08-20(B03).
        2.张淑芳.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79.
        3.李正霞.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0):130-132.
        4.张宝泉.依托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07):119-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