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吉红
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坡脚镇山车村山车幼儿园 云南省文山州市663714
摘要: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活动的开展,可以切实打破幼儿在年龄、班级、场地等层面的界限,为不同年龄段幼儿更好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我提供了助力,给予了铺垫,促使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形式更加灵活多元,空间更加宽泛自由,路径更加广阔丰富。而且,在户外混龄区域活动的驱使下,幼儿的交际需要、沟通诉求、人际关系、相处和谐也会获得切实满足与更好实现。因此,教师在优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方式、路径、范围时,应该加强对户外混龄区域活动的组织、设计、开展,给予具有不同发展需要的幼儿更多体验、参与、探究、实践的机会,促使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户外混龄区域活动中学习知识、增强能力、激活潜能,在更为欢悦、丰富、多元的活动视域内健康成长,更好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活动;组织;实践
目前,较为常见的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主要涉及户外与户内两种形式,其在育人目标与发展定位上有着较大差异,所取得的预期效果也是大相径庭。而所谓的户外混龄区域活动,主要指将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集中混合在一起,并根据具体活动内容与教育目标,实现教与学的有机整合、衔接过渡,让幼儿在指定区域环境的感染与影响下开展交际、表达、交往、互学,实现认知夙愿的实现,发展需要的满足。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对于由于活动自由权的充分保障,既打破了传统教育活动下年龄、环境的束缚,又于无形之间彰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丰富了教育活动的形式,深化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增强了幼儿交往与交流的互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实效性。因此,为了切实提升幼儿园教育的质量与效能,促进不同幼儿的提升与发展,教师在落实幼儿园活动设计中应该加强对户外混龄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并借助对活动场景的美化、活动路径的拓展、活动内涵的丰富、活动过程的指导,促使每一个幼儿在符合自身认知需要的状态下更好释放自我,自由、快乐、健康成长。
一、科学划分活动区域,满足幼儿发展需要
针对不同户外混龄区域活动的目标与不同阶段幼儿的需要,教师在活动区域划分时,应该科学融入各类材料,并对于活动区域的空间大小、场地功能等提前谋划、科学预设。使诸如球类区、投掷区、攀爬区、综合区等活动区域丰富呈现于不同年龄段幼儿视域。同时,在活动区域划分时,教师更应该综合考虑安全因素,使不同活动区域独立存在,尽量避免由于区域的重合而影响活动效能的提升。例如,在球类区设置时,必须确保其与其他区域直接隔离,以避免足球、篮球、排球等滚动、抛掷过程中砸伤其他区域幼儿。又如,钻爬区和投掷区的区分必须界限清晰,确保各个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与安全界限。还可以在塑胶场地上设置相对稳定的跳跃区、投掷区、平衡区、钻爬区;而在硬化地面则设置对应的的骑行区、滚动区等等。
二、充分营造活动氛围,激发幼儿认知潜能
面对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区域场景刺激,不同幼儿投身户外混龄区域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自会获得切实调动。因此,教师在户外混龄区域活动开展前,必须做好对于氛围的营造、渲染、点缀、装饰。必要时,可以结合活动内容多征求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意见,尽量创设出与幼儿认知特性、发展需要相契合的活动氛围。同时,应该多设置一些必要的提示性、警示性图标,确保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活动参与中遵守秩序,注意安全。对于一些与活动需要关联不大的器材、道具、资源等及时移除,对于活动一些参与不积极、兴趣不高涨的幼儿多鼓励、多引导,让每一个幼儿在户外混龄区域活动的刺激下深度融入活动氛围内,获得认知潜能的激发。例如,在钻爬区融入生动的“小蜗牛学本领”漫画、平衡区设计多样的“羊肠小路”、投掷区构建丰富的“投物接力”等一系列鲜活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三、灵活调控活动安排,提升幼儿各类能力
做好对于户外混龄区域活动的调控与监管,是确保活动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
因此,在活动实践中,教师应该处理好对于活动量、时间安排、指导引领等方面协调。一是加强研究分析,通过对活动时间的严密规划,让小班幼儿获得锻炼,中班幼儿学习知识,大班幼儿提升能力,使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积极参与中更好实现自我,认识到遵守规则、互帮互助、交流沟通、尊重他人等意识的重要性。二是做好调控指引,针对一些在活动中表现不够活跃、参与不够积极的幼儿,多了解其实际情况,进而在活动难度、要求、标准上适当降低。必要时,可以让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在锻炼与尝试中增强其自信,提升其能力。
四、适时加强活动指导,塑造幼儿综合素养
为了切实提升户外混龄区域活动的效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教师应该加强对活动过程的指导,扮演好组织者、协作者、互助者的角色。在确保不限制幼儿活动自由的情况下,多给予幼儿自主探究、摸索、实践的机会,促使不同年龄段幼儿想象力、表达力、交往力、学习力获得显著增强。一是发挥好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肢体示范、语言引导、图例展示等方式,让幼儿在模仿与尝试中增强自信,获得锻炼。二是发挥好教师的评价激励作用。对于不同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合理评判,让幼儿在认知自身不足的同时即时改进,通过设问、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幼儿走出认知误区,塑造综合素养。例如,“跳跃挑战”户外混龄区域活动中,对于诸如备板凳、竹梯、双层梯等实验材料的准备,则必须由教师辅助完成,而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不同年龄段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搭建、摆放板凳,减少教师的干预。但是,在观察到危险时则必须第一时间及时制止。为促进幼儿综合素养塑造提供帮助,给予保证。
四、结论
总之,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调动了不同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形之间激活了不同幼儿的认知潜能,全面深入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对于幼儿园教育效能的提升,也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年龄段幼儿集中混合于固定活动区域,使得教师在活动开展、组织、设计中干预作用的发挥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落实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活动指导时,应该从不同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活动目标、内容、任务、流程、保障的优化与活化,抓好活动过程监管与关注,在切实顺应不同幼儿认知规律与“最近发现区”的基础上搭建活动平台、营造活动氛围、融入活动资源,为确保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活动作用发挥、效能彰显、质量提升,推动不同幼儿认识提升、夙愿实现、认知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唐美燕.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的有效组织及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162+164.
[2]肖龙珍.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运动的组织及实践[J].考试周刊,2019(44):193.
[3]黄露.开展混龄活动 提高幼儿素质——对混龄区域活动中的幼儿合作方式分析[J].考试周刊,2019(05):188-189.
[4]杨玲.幼儿园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实施策略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6(2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