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李莉
[导读]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因数学的总结性和抽象性
        李莉
        安徽省合肥市南门小学上派分校 2312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因数学的总结性和抽象性,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所有教师研究的主要方向。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激励策略融入于数学教学中,并取得明显的效果。本文围绕奖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开,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激励;小学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通过激励策略来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1 激励策略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激励策略时,容易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激励方法不合理,存在滥用、泛用的情况,很容易出现教师只激励哪些表现突出,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忽略了哪些反应逊色的学生,造成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第二,还容易出现激励对象不明确,作用不明显的情况。
        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表扬了所有具有积极发言的学生,教师对所有学生说的鼓励都是一样的,起初学生会听了很高兴,但一会就会觉得不过如此,索然无味,在以后的互动过程中,就不会那么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了。再比如,无论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教师都给予鼓励和表达,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提出殷切的希望,这样学生就会形成一种认识,我回答什么都可以,反正老师都会表扬我,容易造成学生不思考,胡乱回答的情况。再有就是,教师总是表扬那些学生成绩靠前的学生,对那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予重视,这样很容易造成班级的两极分化的情况。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是学生以后学习的基础,不能让学生在小学就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2 课堂中激励策略的有效运用
2. 1 维持平等的师生关系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小学数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改变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起: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能力,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以“立德树人”为教学准则,因材施教,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第二,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积极展开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交流过程中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和学生沟通,要和学生做朋友。

在交流过程中多使用一些如:“你和我的想法一致”“今天的表现很好,希望继续保持”“你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吗?”在交流过程中即使学生出现了一些错误,也不要全部否定学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可以这样说“我建议你从这个角度理解一下这个问题”“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再加上这些想法的话会更全面一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2. 2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不熟悉的地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例如,有的学生性格活泼外向、有的性格安静内向;有的学生数学学得好、有的学生字写得很漂亮;有的同学理论知识很丰富、有的学生实践能力很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抽象思维很强,有的学生发散思维很厉害,有的同学非常擅长立体几何,有的学生善于计算。基于此,数学教师可以将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分别邀请不同的学生为大家分享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巩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在给予学生鼓励或者激励时,教师可以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可以充分利用肢体动作。例如,如果是女同学,教师可以摸摸学生的头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如果是男同学的话,教师可以拍一拍学生的肩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和鼓励。还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的目光要柔和,要充满了亲近感,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和学生离得很近。但在使用激励策略时,教师需要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首先就是不能使用得过于频繁,否则就失去激励的作用了。例如,如果学生的运算速度特别快,那学生可能会因为要得到教师的鼓励进而变得更快,但更快的代价就是正确率的下降。这样,老师可以对学生说:“你的运算速度已经很快了,下一步就是提高正确率,只有提高速度和正确率,才能达到最完美。”
2. 3 激励策略要配合教学方法实施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鼓励策略,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在使用激励策略过程中汇总,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启发原则。为突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二,生动原则。也就是说教师要采用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课堂更生动有趣;第三,自主原则。改变传统被动传授知识的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主动摸索知识;第四,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培养。从教学角度来讲,一节课程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激励策略对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推动学习成绩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何丽.解析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19,(25).94.
[2]赵维娥.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133~134.
[3]李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激励性评价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9,(10).4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