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施恩
福建省石狮市石光中学 福建 石狮 362700
注:本文系2019年度石狮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乡土资源的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编号SGC2019-23的阶段研究成果。
摘要: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乡土地理,作为地理教与学的载体,并此过程中渗透德育,这样既可以完成高中地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学习,又可以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本文主要介绍了介绍乡土地理如何实现德育渗透,收集教与学素材,地理课程德育教学工作形式和原则。
关键词:德育;乡土地理;地理教学
地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区域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有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地理概念和术语。《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和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地理教学四大任务是地理知识学习、地理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总之,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收集德育乡土地理教学资材
乡土地理教学素材可以按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进行收集,也可以按行政区从“省——市——县——镇——村”进行收集。第一,教师自己对学校所处的乡土地理深入了解,可以通过政府统计信息网对所在县市概况有详细了解,并在收集这些素材中用地理专业的眼光去分析乡土地理素材。如福建省统计局(http://tjj.fujian.gov.cn/)和泉州统计信息网(http://tjj.quanzhou.gov.cn/)均有各年度数据,数据种类包括自然各要素、人文各要素,甚至还有各级行政区的年度数据,数据丰富且准确,是第一手教与学的重要素材。
第二,教师和学生通过专题调查进行乡土地理素材的收集,可以全班围绕同一种主题从不同居住地进行调查,也可以全班从不同的主题调查,让学生关心本地各种地理现象背后存在的原因,如自然地理可以开展同一种主题“寻找石狮市水系”,让学生从不同居住地不同乡镇去寻找石狮市水系分布情况,从而发现石狮水系的分布情况及不发达;如人文地理可以开展各镇各村工业类型及工业产品,让学生从不同居住区了解石狮市的工业概况,从而在调查收集过程中真正了解家乡,渗透爱家爱乡德育目标。
二、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形式
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多种形式,应根据不同的乡土地理素材,教材相关的不同知识载体,以及学生学情,采用灵活机动的形式,来实现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开展德育教学形式有进行乡土实地调查、撰写地理乡土小论文、开展各种地图绘制、头脑风暴等形式,各种形式各有所长,灵活运用定能发挥各种不同的德育教学目标。
1.乡土地理实地调查
地理乡土地理实地调查是建立在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基础之上,在实地调查乡土地理事物对象的现状、特征以及相关的一手资料,调查目的侧重验证自然地理知识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吻合,人文地理要素与区位布局的关系,帮助学生解决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白人文地理要素是什么空间区位特点。地理实地调查形式种类甚多,如:地貌的类型、特征;水系中湖泊、河流的污染现状;山体的植被坡向差异等。
通过实地调查,让学生了解、明白身边的家乡,从而通过学习更好地服务家乡。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实地调查“石狮海岸地貌”,通过拍摄石狮海岸地貌图片,了解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培养地理问题分析能力,渗透了解家乡的自然美;欣赏石狮海滨沿途的景观,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海滨文化对区域景观的影响,并拍摄典型的体现文化特色的照片,渗透了解家乡的人文内涵;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一起动手设计并绘制海陆风示意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渗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撰写地理乡土小论文
通过撰写地理乡土小论文,可以发挥乡土地理这一综合性学习载体,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家乡,关心家乡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学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爱乡情感,为家乡进行可行的服务。如笔者曾有学生从“在贫瘠中磨砺”、“在拼搏中发展”和“在摸索中转型”等三方面写一篇乡土地理小论文《塔之下,狮之城》,通过研究乡土地理,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并科学地为家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并在用实践与观察学习地理,深刻领会石狮也正在以自己独有也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散发着自己的魅力,笑迎八方来客。
三、德育教学工作的两个把握原则
1.把握好德育教育和地理乡土教育的关系
在现有地理教学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更重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因此要必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做到地理学科知识教学和德育教学的平衡,避免只重地理学科教学不重视思想品德现象,或者只重德育不重视地理学科知识,造成单一的教学,而应形成双向的地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从这两个教学方目标出发,多下苦功夫,备好课,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化辅助教学,来实现地理学科教学和德育教学双重目标。
2.把握用好正确的方法和方式去渗透日常的教与学
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课外支配时间少,普遍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特别是所在生活行政区以外的情况了解甚少,但是每个学生或多或少的对自己家乡——所生活的行政区有一定的感性了解,而地理学习主要内容之一是人类与生存地理环境的关系即人地关系,那么如何通过乡土地理教育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树立建设好祖国的雄心壮志,即德育教育在地理乡土教学中的渗透。要实现德育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必须用好正确的方法和方式去引导,在课堂中应创造有严有松,紧驰结合的氛围实施快乐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渗透各种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3]叶逢巍.乡土地理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0(23):162.
[4]丁东.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81-82.
[5]周晓霞.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建议[J].学周刊,2019(01):104-105.